世界地震科普知识10问

发布时间:2013-11-19点击量:660

 1.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 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 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2.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答: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 7级以上地震,甚至 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3.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 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4.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 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5.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答: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例如,1556年 1月 23 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 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 达 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 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 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6.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 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7.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

 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 ③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④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8.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9.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 20 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10.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