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震科普知识8问

发布时间:2016-12-15点击量:701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

 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1、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 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2.什么叫震源?

 答: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 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3.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 多倍。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4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 千米减小到10 千米,或从 10 千米减小到5 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 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5、什么是板缘地震?什么是板内地震?

 答: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6.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答: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孳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杀灭蚊蝇。

7、施救原则是什么?


答: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 

8、心脏复苏共分几个步骤?


答:八个步骤。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侧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