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避雷”这个词在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中就是错误的,是一种误解,至少在现代科学技术下还不能真正做到避开雷电。虽然科学家们通过激光、火箭等方式可以改变雷电的形成时间和雷击点,但目前仅限于科学研究,无法得到普及使用。
雷电的成因
雷电产生与带电的积雨云中,当正负电荷分别聚积在同一云体的不同部位或在不同的云团中时,由于同一雷雨内部不同部位或不同云体间聚积的电荷量不同、或极性不同,而产生大气电场,当大气电场强度达到可以击穿空气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就发生了,此时的闪电称为云中闪或云际闪电。
当带电云层移动接近地面或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的原因,使地面或建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随着电荷量的增加或云地/建筑物距离的缩短,带电云层与地或建筑物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绝缘强度时,开始瞬间放电,闪电(云地闪)也就发生了。
一、户外避雷
1.外出如遇雷雨,可以蹲下,尽量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因为雷击落地时,会沿着地表逐渐向四周释放能量。此时,行走中的人前脚和后脚之间就可能因电位差不同,而在两步间产生一定的电压。
2.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或者接触雷击和旁侧闪击。
3.雷雨、暴雨天气时,在户外最好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滋波也会引雷。
4.遇到雷雨,暴雨天气外出时,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作用。
5.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6.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山区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岩下或者山洞里避雨。
7.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雷雨天气有时能够起到引雷的作用。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电停后再拾回。
避雷措施
针对雷电的危害,避雷措施分为外部避雷措施和内部避雷措施两方面。
外部避雷措施主要有安装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接闪器用于截获闪电,避免被保护物受到闪电直接雷击;接地装置用于雷电流向大地的泄散,并有接地电阻要求;引下线用于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
内部避雷措施包括:屏蔽、合理布线、安装避雷器(SPD)、等电位联结、接地。屏蔽和合理布线可减少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对线路和设备的影响;避雷器的安装可限制线路上的电涌电压并引导雷电流的泄散;等电位连接可避免相邻金属物及线路间出现反击;接地是屏蔽及避雷器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室内避雷
1.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2.碰上雷雨天气,在室内远离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
3.晾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
4.不要在凉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开电线,不要站立灯泡下,最好是断电或不使用电器。
5.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科学稳妥的办法是在电源线上安装电源避雷器,在电话线上安装电话避雷器,在天、馈线上安装天、馈避雷器并做好接地。保持屋内的干燥,房子漏雨时,应该及时修理好。
6.进户电源线的绝缘子铁脚应做接地处理,三相插座应连好接地线。
三、住宅被淹时如何避险?
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洪泛区低洼处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没或围困。
假如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有效的办法是:
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尽量安慰稳定好他们的情绪;
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救援;
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警戒水位:汛期江河洪水普遍漫滩,堤防临水达到一定深度,堤防或防洪工程有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到达这一水位时,开始进入防汛戒备状态,要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险情的发展变化。
■如何施行管涌的抢护:处理管涌的原则应以制止涌水带砂,而留有渗水出路。
■汛期是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汛、汛期、防汛:易于造成灾害的涨水时期就是常说的汛期。
■涝灾与洪灾的区别是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洪水中如何逃生?
处于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没区内,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避难,所以要注意:
一要让避难路线家喻户晓,让每一个避难者弄清,洪水先淹何处,后淹何处,以选择最佳路线,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动。
二要认清路标。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一般说来,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
三要保持镇定的情绪。掌握"灾害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