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建区域不断扩张,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看海”的内涝灾害问题,进而引发交通瘫痪、负面舆情,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这都凸显了城市暴雨内涝应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从根本上了解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内涝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各城市提升暴雨内涝灾害应急防御能力的关键。
01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我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由极端强降雨天气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循环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且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以及城市建筑结构等综合影响,致使城市热岛、雨岛效应明显,间接加大了城市极端强降雨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雨值。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发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天然林地与农田被不透水路面、房屋等替代,暴雨产流增大,暴雨产流后在道路上快速行洪,在低洼处集聚,如若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则容易发生内涝积水。三是防洪排涝系统能力不足。部分城市老城区采用的是雨污合流的排水系统,常因排水能力不足、调度不协调等因素影响排水,且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建筑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淤积管道,也容易导致排水不畅,从而影响到极端强降雨天气下排水系统能力的正常发挥。
02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
地下空间治涝措施薄弱,安全隐患较大。城市地下空间相对封闭,自身重力排水及应急避难均较困难,在发生地下空间内涝的情况下,难以及时、快速、全面的获得实时的淹没信息,无法准确评估灾情风险;且地下空间的涝灾往往会引发包括触电事故、供电故障和火灾等在内的次生灾害事故,严重阻碍和威胁着受灾市民的逃生机会和生命安全。
排水系统与排涝系统缺乏有效的衔接。城市的管道排水和河道排涝系统往往是独立进行设计。管道排水一般按照满管重力流设计,要求设计条件下河道水位对管道排水不产生顶托;城市河道排涝是按照河道不漫溢设计,并未考虑河道水位对管道排水的影响。因此,在极端强降雨天气情况下,管道排水与河道排涝系统会存在不衔接的情况,加重城市内涝灾害的损失程度。
民众对防洪排涝的减灾意识不足。部分城市居民由于水患意识淡薄、防灾减灾常识不足、避险自救能力较差、对政府救援的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易产生政府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洪排涝减灾行动中的不理解、不配合情况,以至于影响城市整体的防灾减灾效果。
03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的对策建议
建立城市地下空间防洪排涝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建立城市地下空间防洪排涝风险管理制度,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空间规划等实际情况,从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易损性三方面进行灾害风险评估,识别地下空间可能存在的洪涝次生灾害链内部关系和关键环节,绘制灾害连锁性关系风险图,为内涝灾情预判评估提供参考基础。
优化城市雨洪调度能力。综合分析城市内涝灾害特性,评价已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防洪排涝能力,查漏补缺,适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优化防洪排涝工程布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此外,制定和优化区域防洪排涝调度方案,综合利用防洪、排涝和排水工程体系,通过蓄、截、拦、排、泄等多种措施联合调度,减轻内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提高对雨洪资源的利用。
加强城市居民内涝灾害危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汛防灾知识培训和教育,例如,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的防洪排涝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尽量使洪涝灾害的防御知识普及覆盖到全民;此外,鼓励市民群众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防汛演练行动,促进民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水平的提升,进而逐渐降低城市内涝灾害对市民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