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如何应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2019-08-07点击量:1391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阻碍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地质现象。

北京地区受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条件和长期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山区存在大量泥石流、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北京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首都城市之一,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

1949年以来,北京地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6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其中泥石流灾害共致死500余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9次,超过100人的2次;崩塌、滑坡共造成70多人死亡、200多间房屋被毁;采空塌陷共造成6人死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特别是20127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这是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给首都带来一场特大自然灾害并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79人遇难,经济损失116.4亿元。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总体特征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衔接部位,区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发育,同时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影响,加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作用,北京山区发育大量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及不稳定斜坡等,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交通水利、旅游设施和植被景观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其中房山、门头沟、密云和怀柔是北京地区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灾害后果较严重的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类型中,泥石流与崩塌是北京地区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其次为地面塌陷和滑坡。

()突发地质灾害分布现状

根据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和历年应急调查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记录编目的各类突发地质灾害隐患4935处,其中崩塌2557处、滑坡50处、泥石流889处、地面塌陷93处、不稳定斜坡1346处。总体来讲,崩塌隐患数量最多,占隐患总数的51.8%,其次是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分别占隐患总数的27.3%18.0%。全市突发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有10个区、84个乡(镇)、695个行政村、2153259218人、499条各级道路、326个景区、18座矿山、4个水库、8所中小学等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

()突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目前北京市存在的4935处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

1. 数量多、规模小

2. 面积广、分布不均

3. 类型全、险情差异大

4.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北京地区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极大。北京地区泥石流的分布类型、活动规律和危害程度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暴发频率高、单沟暴发频率低、规模小而群发性显著。

2)滑坡

大型自然滑坡在北京地区不甚发育,但不稳定斜坡较为发育。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北京地区的滑坡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区、房山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等地,迄今已发现50处滑坡隐患、1346处不稳定斜坡隐患,以中小型为主。

3)崩(滑)塌

目前北京地区有崩(滑)塌隐患2557处,主要分布在密云区北部、怀柔区中部及房山区大石河等地区。1949年后崩(滑)塌已造成70多人死亡、200多间房屋被毁。

4)采空塌陷

历史最高峰时期北京地区共有采空塌陷90余处,主要位于北京西山煤炭开采区,涉及门头沟区、房山区的10余个乡镇。

(三)突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通过采用“地质灾害综合指数法”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的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全市突发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9169.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5.87%,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8.40%21.27%16.20%。其中高易发区总面积约3019.3km2,主要分布在房山西北、门头沟南部、延庆东部、怀柔中部、密云西北及东南部、平谷东北部;中易发区总面积约3491.1 km2,主要分布在房山西部、门头沟中部、昌平北部、延庆南部、怀柔北部、密云东部、平谷东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约2658.8km2,主要分布在房山中部、门头沟西部、丰台西北部、海淀西部、昌平中部、延庆中部及西北部、怀柔北部、密云南部、平谷西北部。

如何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进行综合防治

多年来,在原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分局、相关科研院所和地质勘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二)

(三)

(四)

建立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体系

开展了基础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开展了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五)

(六)

(七)

(八)

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开展了地质灾害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工作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处置范例

2012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市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管理机制,成立了由市国土局牵头的地质灾害防汛专项分指挥部,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并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汛移动终端,为市局、分局、国土所三级联动创造了条件;适时修订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了市—区两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确保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有效运转;建立了国土资源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下情上传、上令下达、实时监测、高效指挥,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市成功预报处置了两起突发地质灾害,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可称为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的范例。

1

实例

201682日下午,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石广利对该村进行巡查时,发现台儿港居民区后山山体出现裂缝,存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的可能,立即将此情况报告霞云岭乡政府和国土局房山分局。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接报后立即开展应急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和紧急避险建议,霞云岭乡政府立即组织受威胁村民和流动人员全部进行避险转移,停止在此区域进行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设置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并安排专人在安全区域 24 小时看守。5日凌晨 5 10 分,庄户台村台儿港片山体发生崩塌灾害。

据测算,崩塌方量约 10000m3,受损房屋 17 间(其中掩埋 7 间)。由于该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应急调查队员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霞云岭乡政府提前组织受威胁村民成功避险转移,山体崩塌“扑空”,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成功预警避险和高效应急处置成为北京市近年来群测群防工作的范例,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并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和奖励。

2

实例

2018811830分,房山区大安山乡军红路(X209K18+350m处发生较大规模山体崩塌灾害,约3m3危岩同时滚落(图5、图6),造成军红路双向阻塞,落石砸毁道路路面、路基及护栏,被毁路段长约80m,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安全。万幸的是,事发前10分钟,房山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安红三在雨中巡查时,发现山体有石块滑落,有发生大面积崩塌的可能。他立即拦截了过往车辆和行人,以“10分钟奇迹”取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这场山体崩塌灾害的“元凶”,正是强降雨。

10日夜间,房山出现短时强降雨,加之前期降雨的影响,山区土壤含水量不断加大,造成岩土体结构软化松散、强度降低、稳定性差,最终引发山体崩塌。此次降雨过程,北京市气象部门早已提前多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电台等手段向公众发布。1010时,北京市气象局向防汛各部门发布《重要天气报告》,预计10日至13日北京市将有强降雨,提示防范山区强降雨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以气象预警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为令,防汛各部门加强戒备,确保万无一失。水务部门加强中小水库、中小河道洪水防范和水情调度;市规划国土委、交通委、排水集团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及积水路段的处置应对;受影响较大的村镇组织转移危险点的群众,确保安全。在此次山体塌方前的12个小时内,房山区气象局始终与区防汛部门密切联动。10日上午,房山区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后,立即转发给区防汛、排水、地质等部门。在市气象台的指导下,房山区气象台于11325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区气象预报人员在半小时内迅速联系防汛、国土部门和强降雨重点防范乡镇,告知雨情,提示加强关注,并适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跟进预报服务。这些气象预警和滚动的雨情信息,被立即发往房山区各级防汛责任人,并传递至包括安红三在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气象信息员手中,拉紧了大家巡山的“发条”。也正是在紧急雨情催促之下的巡查中,安红三才得以提前发现险情,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防汛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对灾害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拦护,加紧进行清理。市规划国土委与市气象局于118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此次崩塌于830分“不期而至”,灾害发生仅半小时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等单位十余人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第一时间基本查清了崩塌灾害基本特征、灾情损失、对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判,迅速提交了应急调查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议,有效地避免了二次灾害发生和应急处置现场安全。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经验

多年来,北京市在地质灾害应对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为首都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以北京地区近年来地质灾害最为严重、防治任务最为艰巨、防治成效最为显著的2012年为例,将主要做法及经验总结为以下8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制度完善

北京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长期的地质灾害管理工作中,先后编制了《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指导性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汛期地质灾害各项制度,如“两卡”发放制度、“三查”制度、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预报制度、灾(险)情报告制度等;建立了区(县)—乡(镇)—村—人的逐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领导高度重视和制度的逐步完善,确保了首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灾前及时预警、临灾应急响应、灾中快速调查、灾后稳步处置”。

(二)提早谋划、认真部署

2012年汛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印发了《2012年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提前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督促检查、落实责任

汛期到来前,相继对门头沟、房山、密云、怀柔等10个山区县地质灾害防治准备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逐级落实责任制,确保不出现管理“盲区”和工作“真空”。对汛前排查中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提出防治措施。

(四)强化监测、群测群防

换发村级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1000余张,险户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10000张,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到险村险户,不留死角、不落一人。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紧急加印防灾明白卡10000张,定制警示牌1600块,及时发放到位。

(五)加强宣传、深化认识

组织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乡镇群测群防员200余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编制《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手册》;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特殊纪念日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发放宣传折页10000余张,宣传袋20000个;在网络上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常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在线访谈”,宣传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制作地质灾害避险自救宣传片,在北京电视台多个频道进行循环播放。

(六)加强演练、提高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灾害易发区群众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基层临灾处置能力,2012年分别在门头沟区王平镇西王平村、延庆区千家店镇石槽村组织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次;在密云区石城镇、怀柔区雁栖镇八道河村、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村组织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3次;在北京兴发水泥有限公司组织单位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次。

(七)科学防灾、加强预警

继续加强与北京市气象局合作,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721日、25日、27日、30日和91日共发布了5期三级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并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公众发布,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八)及时响应、高效处置

2012年,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共开展了19次地质灾害常规应急调查,先后出动68人次,对灾害发生的现状、原因和潜在危害做了详细记录和评价,编制了19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损失情况、危害范围及进一步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防灾措施、治理建议及避让措施。特别是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应急调查队,组建专业应急调查组,先后出动60多支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灾后调查工作,调查成果及隐患处置建议报告均在第一时间移交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类型齐全、点多线长面广,隐蔽性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历史上曾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四大体系,突发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积累了较丰富的综合防治实践经验。本文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历史现状、总体特征、防治实践和经验做法。

新时代对首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的命题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命题、新任务,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仍需要长期深入全方位地加强综合防控,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城市与减灾》,地震三点通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