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评论:《烈火英雄》里的消防BUG

发布时间:2019-08-07点击量:5103

最近的电影《烈火英雄》是一部诚意满满,却BUG不少的影片,本意是宣传消防队伍的英雄主义,可是在众多的硬伤和故意的煽情面前,变成了弱化消防工作的商业大片。这里我来说说其中的不正常VR效果。

1. 影片开始有一个回燃效应,导致了有人牺牲和主角被解职。其中的火场呼吸现象是符合回燃效应原理的,只是这种呼吸需要阴燃(产生负压)来实现,而不是燃气泄漏(产生正压)。所以,影片中在打开大门之后,突然火星点燃泄漏的燃气,就显得很突兀了,与火场呼吸(意味着负压)是矛盾的,这是对回燃现象的错误解读。

2. 女主之一,说“二十颗原子弹”,是非常搞笑的情节。通常我们用化学能除以一常数得到TNT当量,从TNT当量可以换算成原子弹,貌似女主的计算合理。问题在于,燃气爆炸是有条件的,这么多燃气爆炸,需要多少空气才能配合爆炸?起码也是百万吨级的。也就是说,你必须把原油雾化成油雾,与空气混合才能达到原子弹爆炸的效果。否则,油池只能发生油池火灾,向下的燃烧速度大约是每分钟7毫米左右,这个燃烧规模是不用担心的。所以,如果油罐火灾不发生扬沸现象,是很少发生伤亡的,因为油池火灾异常稳定,烧几个小时都看不出来(只有液面的下降,其他条件不变);

电影宣传海报

来源:电影宣传海报

3. 既然是油类火灾,两样对策是不可少的。一是消防泡沫,二是消防沙。电影中的消防队员手中的水流软弱无力,显然是临时培训的演员,还对付不了消防水枪的后坐力。通常训练中不用消防泡沫,而是用工业肥皂来模拟。显然,电影中没有这个概念,居然用混凝土对付流淌火,这是不合理的作法,不懂油类火灾的通用对策。

4. 真正的油罐大火,是看不见火焰的,因为当油池火灾的直径达到2米以上之时,混合效果变差,油池因为无法获得氧气而产生大量的烟黑,表现在油池越大,越看不见火焰。所以,当你看到那么多明亮的火焰时,这是典型的VR效果,而且是不懂行的人作出的,让人感到非常不真实。

5. 美国的火场英雄Paul RedAdair,一生出入油田火场上百次,从未受伤(只有一次被别人误伤),靠的是经验和技能,靠的是对阀门的精通和操作程序的熟悉。这些英雄必备的专业技能,我们在《烈火英雄》中反而很难找到,只能看到被动的环节,显然他们根本没有做好相关的培训、准备和预案,这是一支不称职的队伍,虽然能够灭火,仍然缺乏专业态度和水平。联想到中国消防队伍在1991年科威特油田大火,2006年在土库曼斯坦油田大火中的低效表现,我从这一次电影中找到了不称职的原因。

6. 电影中的恐慌场景,是没有来由的,也是美国应急管理研究者急于否认的人类行为学现象。通常在灾难来临时,人们不会恐慌,而是寻找失控的证据。只有完全绝望后看到一丝希望,才会发生所谓的人群恐慌。在今天高度关注舆情,控制信息单向流动的今天,社会恐慌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电影中的恐慌是一种故意的煽情,对于主题没有很大的贡献,属于鸡肋。

7. 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关断阀门是右旋(顺时针),而电影中是逆时针(打开阀门);油管到处爆炸,而这些地方通常是氧气不足,不支持爆炸的;在油罐大火中,主要的伤亡原因是缺氧(如毛岸英),而电影中的消防队员似乎没有这个常识;只有医生才能宣告死亡,不是每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说某某人牺牲了。

8. 总的说来,这是过去消防英雄观的产物,是以集体为本消防文化和思路的必然结果。现在消防改革就是要破除这种观念,提倡消防队员的自救和主动避险,积极主动地抢险救灾,而不是只服从命令。


9. 新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让《烈火英雄》的主体设计显得不合时宜了。留下来的,是全社会对防火工作的错误认识,对应急工作的错误理解,对消防工作者家庭的错误理解,对消防工作的错误定位,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来破除对消防工作的迷思。

10.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电影场景当做火灾动力学的反面教材,告诉学生如何鉴别错误的常识。正确的常识如果消防队伍都不会,我们该如何给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防观和英雄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火亡人”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国产商业片太轻视科学了。商人重利轻真相,电影煽情少真实,消防改革,任重道远。

来源:36safety 作者:麻先生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