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汶川地震后心理重建援助

发布时间:2013-11-19点击量:792

 地震等自然灾难突发性强、伤害性大。灾难会结束,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难以治愈。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任重而道远。  

 心理危机干预的要义   

 心理危机干预,简单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把情感宣泄出来,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从理论上说,地震后的心理干预越快越好。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外部环境安全稳定后,心理专业人员马上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针对灾民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马上进行干预,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干预越及时,幸存者心理康复的越快,越晚效果越差。   

 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只帮忙、不添乱”。比如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专业工作者可以在帮助发送救灾物资或其他更紧急的活动中,了解社区或个人的心理状况。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一定要在幸存者的身体安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   

 危机心理干预的对象和方法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人,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人,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幸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无助、后怕、悲伤,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比如,在普洱地震中,有两个小女孩说:“我当时跑过来的时候,我妈被压在墙底下,我们两个的力气太小了,怎么掀那个墙都掀不动,我真恨我自己,如果我再多点劲儿,就能把妈妈救出来了。”沙兰暴洪后,一个失去同伴的十岁孩子告诉我:“我现在总是绕着他家门口走,以前我们总是在一起玩,我俩是同桌,大水来的时候我没拽住他,我没被冲走,他被冲走了,他父母见到我一定会责备我的。我特别想和他一起玩,我做梦经常梦到他和我一起玩。”这种自责和负罪心理是不符合情理的,但又是幸存者非常普遍的一种情感体验,他们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尽快从这种心理中摆脱出来。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近半个中国有震撼,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是长期的;启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让当事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一下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知识。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

 (1)林德曼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应让自己感受痛苦,发泄情感,正视现实,经历痛苦工作,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何谓痛苦工作?为丧失的亲人而悲痛,为丧失亲人的悲痛中体验到痛苦,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在失去亲人的处境下调整生活。

 (2)特斯特理论 特斯特从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角度,认为健康个体对严重应激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一般适用于灾难、被强奸、亲人突然死亡或得悉自己身患绝症等情况的危机干预。

 (3)卡帕兰的情绪危机模型 卡帕兰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适处于一种动态片横状态,当面临困境或不能应对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失衡,而这种平衡是否能恢复取决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识水平、社会支持和应付技巧。

 (4)奥格拉瑞和麦斯克理论 该理论强调平衡因素在危机干预中的影响,平衡因素是指当个体面临压力或危险事件时,可以帮助他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对应激事件的感受、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人的应付能力等。

 (5)贝尔金的危机干预模式 贝尔金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是指危机中的个体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而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危机的产生不是由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于对事件和事件情境的错误认知引起的。因此,这一模式强调的是改变当事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针对事件认知中的非理性成分和对自己的片面、歪曲的看法。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与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即心理的、社会的和环境的)有关的。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会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二. 心理危机干预的界定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构成危机的要素包括:

 1、存在重大的心理应激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如注意力集中有困难、记忆力减退等),躯体不适(如失眠、头昏、食欲减退、腰酸背痛等)和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3、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