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人类虽然目前还不能控制“天灾”,但是在巨大灾难之后,一系列高新技术却能帮助人们挽回更多的宝贵生命。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此次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高新设备。
在汶川地震后,面对复杂的震后情况,人民解放军迅速行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高科技的均用技术装备,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从震后救灾中的几个方面切入,相对系统的阐释了在震后军用技术设备的应用及集中特种设备,以及这些设备在应用中的得失等问题。
1.引言
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指示成都军区所属部队投入抢险救灾。同时,我陆海空三军精锐快速反应部队迅速集结,也作为第一批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通过空运和摩托化开进等方式奔赴灾区。而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十万解放军的集结,更吸引人的是解放军在这次救灾中快速集结的速度和在地震后的一线抢险救援中,各种军用装备和救援设备的密集投入。下面我主要从灾后军队的集结和投送,通讯、定位和侦察设备,特种装备的使用以及救援中体现出的不足四个方面谈起。
2.军用设备的应用与得失
2.1特种装备的使用;在地震后为了能够迅速地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并且为灾区人民提供饮水医疗等条件,也涌现出了一批日常中很少听说军用特种装备。为了精确探测废墟下的生命迹象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救援部队准备了各种型号的生命探测定位设备(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等)。此设备具备了全天候、大范围的精确探测生命迹象(如声波/震动/红外等)的能力,而且能准确判定压埋人员的位置,探测深度可达2米,被誉为地下“听诊器”。
在此次救灾中,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的官兵就是利用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在北川地区成功营救出压埋长达156小时的幸存者。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可根据人员与周围环境温差,准确判别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在夜暗环境下探测深度可达40至50米,既可以遥控,又可以线控,号称“夜鹰”。
此次汶川大地震,该救援队官兵利用此探测仪成功营救了数十名深埋废墟中的幸存者。光学生命探测仪,被誉为“蛇眼”,集声音和视频图像于一体,探测深度达30米以上。同时为了满足震区人民的医疗需求,解放军投入了例如野战医疗方舱、野战运血车等设备。其中野战医疗方舱是由一队集装箱式的车辆组成,能够在2个小时之内完全展开投入运转,其中拥有200张床位、4个手术台的野战医院。它按照救治流程和功能划分依次连接,其中急救、手术、检验、X光等多个系统一应俱全还配备了中央空调、中心给氧、中心负压吸引等设施,不受外部水电等条件制约。而且舱内的无菌程度能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昼夜可留治伤员200名,在此次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野战运血车是集血液采集、冷冻、运输、供应于一体,能适应-25℃到40℃的温度环境,四级公路上的最大时速可达100公里以上的特种车辆。车内设有恒温设备,血液储藏温度稳定可靠,血液存取方便。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有两台运血车不停地在后方和前线穿梭,给刚从瓦砾中被挖掘出来的幸存者带去生的希望。除了这些设备,还有数不胜数的其他特种设备投入了地震救援中,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2军队的集结和投送;
在12日收到总参的命令后,截止到19日,解放军就总共向灾区通过各种方式投送人员10万余人。其中有通过伞降和机降的,也有是做机械化运送的,以及通过火车,或租用民航飞机等各种途径来调配人员。其中只十三仅一天,总参谋部就组织出动22架军用运输机,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天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按计划于14日凌晨将在洛阳机场集结的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5000名官兵,在武汉、开封等地集结的空军空降兵部队 6420名官兵及装备,成功空运到成都附近4个机场。13日,成为了解放军军史和我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同时总管这次军力投送,不仅显示出了我军的战略运输能力已有较大加强,而且与以往抗震救灾不同的是,这次救灾行动投入的军兵种力量多,侦察预警、指挥协同、远程机动和后勤保障复杂,救灾行动科技含量高,是武装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大实践。
总之,在此次汶川地震后,面对灾情,人民解放军迅速出动,短时间内进行了部队的快速集结和并投入了大量高新技术救援装备,为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技术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在此次救灾中也暴露出了一下缺点和不足,是值得我们去改进的。但在这次救灾中,人民解放军的杰出表现,为其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而且我们也可以相信,在这次经验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也将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