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医学救援行动概况
此次救援行动,联合国、美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国家以各种方式开展援助工作。联合国应急响应团队在灾后12 h 就已经抵达菲律宾,该团队动作迅速、经验丰富,在菲律宾设立了灾害评估与协调办公室和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协调组,积极协调各救援机构开展救灾行动,为做好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美国、以色列、中国等60 多个国家和联合国、欧盟、国际红十字会、无国界组织等数十个国际组织,向菲律宾提供了大量医疗援助。截止
2 国际医学救援行动主要特点和做法
2.1 国际救援协调有序,各组织发挥作用明显
菲律宾是一个群岛国家且多省受灾,此次国际救援协调主要由位于宿雾市的物流协调中枢和塔克洛班市的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组驻地位于塔克洛班和宿雾市,便于协调国际医疗队。宿雾市的物流协调中枢由菲律宾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运行,由其军队、美军、联合国和其他救援组织共同参与。塔克洛班市的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由联合国领导并得到现场国际救援组织支持,在各地设立了多个分中心。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协调下,联合进行灾情快速评估。国际救援组织可以从东盟应急响应评估组获得灾情信息,也可以从哥白尼应急地图系统获得卫星地图。在菲律宾政府配合下,救援行动被划分为临时安置点管理、救援事务协调、早期恢复、教育、应急通讯、食品安全与农业、医疗、物流、营养、社会治安、饮水与环境卫生等12 个分委会,由不同国际机构负责协调。国际救援机构对菲律宾实施的整体人道主义救援和早期恢复的优先目标包括满足基本的食品需要和营养需求,确保灾区和临时安置点的饮用水、医疗保健和环境卫生。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负责处理和协调灾区300 万名女性的援助和保护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负责受灾孤儿和其他儿童鉴别、归档、追踪、寻找家人等事务的协调处理工作,同时提供卫生、医疗、营养、教育、保护和生命支持援助;国际红十字会早期向灾区提供了敷料、抗生素、止痛药、静脉注射器等基本的医疗物资,并协助菲律宾红十字会做好遇难者遗体的安全处理。而仅无国界医生组织就向菲律宾捐助了200 吨医疗救援物资。
2.2 各国军队卫勤力量依然是救援的主力军
美国、澳大利亚、北约、英国等2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菲律宾提供了包括伤病员救治、医疗物资、饮用水和食品在内的大量军事援助,澳大利亚、印尼、韩国、美国多个国家的空军和海军提供了各种运输保障。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派出了由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为主组成的大型救援部队,并从中派出了两支医疗救援队。英国军队派出了一支由12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同时还提供了可供3万人使用的洁水片和其他消毒防疫物资。澳大利亚军队向菲律宾提供了大型运输机和舰船运输保障,并紧急派出了一支由37 人组成的野战医院。比利时则派出了一所由35 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野战医院。加拿大空军在11 月13 日就已将其由100 多人组成的灾害救援快速反应部队运抵菲律宾,截止
2.3 防控与监测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救灾的重点
台风灾区医疗卫生和灾民营养状况极不平衡,儿童免疫接种率、妇女围生期医疗保健率、肺结核患者接受治疗率整体低于菲律宾全国平均水平。台风带来的破坏增加了水媒疾病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居住在疏散中心里的妇女和儿童。为此,各救援机构与菲律宾卫生部和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传染病疫情暴发监测和早期预警,恢复供水系统,提供洁净饮用水和洁水、储水设备,使受灾民众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环境卫生保障。灾后曾短期出现麻疹、斑疹伤寒症、甲肝、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小规模暴发,但经过多方努力,通过接种疫苗等措施控制了疫情的大范围暴发。菲律宾2014 年1 月初报告了近100 例新发麻疹病例,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在2014 年1 月下旬联合开展了麻疹疫苗接种行动,共为灾区8 万余名儿童进行了接种,同时也加强了灾区病例确认和疫情监测措施,目标是为220 万年龄在6 个月~3 岁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同时进行疫苗接种记录、报告和监督。世界卫生组织为开展传染病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灾后3 周就为灾区提供了大量麻疹疫苗,并协助接种工作;同时密切监测登革热和霍乱流行情况。针对灾区2014 年1 月份出现登革热发病情况超出预警标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无国界医生组织与菲律宾政府等机构联合开展疫情监测,共同制定和培训急性水样腹泻、登革热、麻疹等疾病应急处置与诊疗操作指南,并采取了针对性消杀等防控和治疗措施。面对疫苗保存难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下,灾区有50 个卫生中心装配了太阳能冰箱,可以避免断电带来的干扰,同时也提供了冷链所需设备和发电机。
2.4 关注灾区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多种帮助
大多数救援机构更为关注弱势群体,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和5 岁以内的儿童,为妇女提供计生服务,发放卫生用品,并在灾区举办艾滋病、母乳喂养等生殖健康培训和如何发现营养不良人群和摄入足量营养等培训。非政府机构的培训侧重临床医护人员如何做好严重急性营养不良诊疗。台风灾区约有590 万儿童需要医疗援助,还有350万育龄妇女其中包括25万余孕妇和17万6个月以内哺乳期妇女需要医疗援助。平均每天新增122 例产科并发症患者,产科援助需求较大。各救援机构还为近1 万名孕产妇提供了营养支持、卫生用品、健康教育和围产期卫生保健。截止2014 年1 月20 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协调各救援机构,为近14 万名灾区儿童提供了营养支持,为儿童们提供了高能干粮,并将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转送至省级诊疗中心接受治疗。该署在2014 年2 月13 日前,已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2.9 万余吨食品,包括105 吨特制营养品和474 吨高能饼干。对9.7 万名儿童进行了营养不良情况筛查,为5.53 万名儿童提供了维生素A 营养补充。同时还为灾区23 万余名学龄儿童提供了卫生清洁用品,防止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发生。
2.5 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灾后大量人群受到了创伤,出现应激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灾后及时派出心理精神援助专家团队,根据不同受灾人群特点,采用培训、现场指导、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协助菲律宾卫生部在恢复重建期做好灾民的心理精神支持援助工作。截止
3 结语
尽管菲律宾在遭受台风海燕重创以后,很多重灾区供电、通讯和供水系统瘫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遭遇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基础设施损毁、政府机构失效等困难,但在国际社会的迅速援助下,菲律宾政府通过积极和国家减灾管理中心、社会福利与发展部、外交部联系,协调各地下属机构和各国际救援机构,有效改善了灾区医疗卫生质量,使灾区的伤亡程度降到最低,及时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
本文资料来自《灾害医学与救援》2015年11月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