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几百万次地震,也就是每一天都发生着自然灾害,地震带来的危害除了直接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在灾后的黄金救援时间里救援不及时造成的伤亡。人类和地震抗争了几千几万年,庆幸的是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扳回一城了。
日本的大地震无疑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日本作为科技发达国家,政府在救援时自然也注意采用很多科技手段,其中就包括各式各样的救援机器人,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
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地震活动很频繁,为此日本人想了许多办法对抗地震。比如,日本的建筑材料都会选用质量轻而结实的,日本政府会向公民发放地震宣传手册,日本电视台会在地震前十几秒的时间插播预报,日本的学校里还把地震教育当做重点等等,而为了能在地震发生后把损失降到最低,日本还发明了许多救援机器人,其中大多数的机器人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中经受住了考验。
履带式救援机器人
日本横滨的警视厅发明的履带式救援机器人,可以直接把人吞进机器里然后带离危险地带,有效减少百分之六十的伤亡。
因为刚研制出来的时候整个机器人就像一个长方体盒子,所以这个机器人又被人称为是履带棺材,后来经过各种测试和改进,又添加了摄像机、机械臂和各种传感器等装置,其中“棺材”里的传感器还可以探测伤者的伤情。
后来因为救援效果显著,日本的许多消防队、安保部门等都配备了这款机器人,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出现在核反应堆附近的那个机器人,就是根据这款机器人改变而来的。
8米长的蛇形机器人
这款蛇形机器人,探测器长26英尺,外表如同蛇一样,用于搜索狭小缝隙后的空间,虽然只能移动2英寸,但可以拐尖角,机动性能相当出色。
在地震后的残垣断壁中翻山越岭是它的拿手好戏,经过多次实际应用,已经成为搜救人员的得力助手。
探测空气状况的机器人
专门用于探测空气状况的机器人,体积如同一辆儿童车,六轮驱动,传感器可以探测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可以监测人体呼吸体温传感器,内部可以存放急救用品提供给受灾者。
这些机器人分工明确,联合起来工作能力不输救援人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它们身上的电子芯片大都是民用标准,没有经过抗电磁加固是无法胜任高辐射环境工作的,也就是说它们不能应用于核电站抢先救灾,还真是和自卫队意外的相似呢。希望在今后的救援活动中,这些大无畏的机器人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吧!
本站相关产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