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宁地震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多地对此次地震有感。
截至2019年6月18日9时整,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68次,最大余震5.3级。
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58人受伤、14万余人受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发生后,成都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 倒计时预警,其中成都高新区60个。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将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多途径、广覆盖的地震预警服务。
有网友将预警视频上传到网络,立即刷遍了朋友圈。实在是那“10、9、8……”的倒计时太过于洗脑,让人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即便不是在地震灾区,逃生本能一样在蠢蠢欲动。
网友惊叹:第一次来成都就见识到了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厉害,希望以后可以在全国推广!
在“地震预警”这个关键词走红网络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问题: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这是因为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4公里)则会延后数十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余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三的是日本、墨西哥、中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地震大国。
地震预报则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
地震能否预报?
在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即“白凡事件”。
据说在天涯上,四川08年地震后,一个叫白凡的人发帖称自己是地震局的人,有个雷姓老头几天前找地震局的人说四川要发生地震,地震局的工作人员一度认为雷老头患有精神病,把雷老头赶了出去。事后有人联系到雷老头,发现雷老头因为泄露天机全家只剩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
如此光怪陆离的都市传说,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一批著名的地震学者专家就针对“地震能否预报”进行激烈争论。
在中国唐山大地震、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日本神户地震等的预报相继失败,一部分日本地震学者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而希腊地震学家瓦洛特索斯(Varotsos)以利用测量地电场方法成功预报地震为依据,认为地震预报已经过关,引起争议。
至90年代后期,争议不断扩大和激化,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专门发文展开辩论.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对地震预报问题的广泛关注。其中,以美国物理学家盖勒(Gdler)和卡甘(Kagan)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18 211,地震空间是开放性耗散结构,地震是自组织临界现象,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和混沌性,因此,地震很难准确预报,利用经验性的地震前兆预报地震准确性也很难保证。
而以怀斯为代表的地震学者明确指出,虽然目前地震经常是难以准确预报.但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最终地震预报这一科学难题是可以解决的。
严峻的现实充分说明.地震预报是最为棘手的全球性科学难题。及至2019年的现今,最为前沿地震预警技术也仅是将已发生的地震提前数十秒预警。
展望,在未来,地震预报不是梦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过去很多神话梦想都已实现。飞机潜艇实现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手机网路实现了人类千万里外即时视听的渴求。我们从“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到现今即时通信,万里之遥不过高铁24小时。这样的科技发展,人类迟早会认识到地震规律性,从而做到准确对地震进行预报。
本文呢由中国救援网原创,转载请注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