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许纪宣
蛙人经历:3年
执行水下救援任务:约200次
年龄:28岁
许纪宣和杨新新是一对搭档,在他看来,蛙人的配合特别重要,因为一旦下水,搭档之间除了通过手语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心领神会对方要做什么。去年冬天,温江一辆皮卡车从山上翻滚下来掉进水中,许纪宣和杨新新前往打捞。水下冰冷刺骨,两人顺利找到了皮卡车的位置。然而车头严重变形,司机被卡在驾驶室里,两人试图从窗户将他拉出来,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由于前门已经卡死,杨新新用力把后门拉开一个狭小的空间,自己一直撑着门,避免队友被困车中,许纪宣趁机进入车内,将司机慢慢挪了出来。
蛙人绳语
绳子拉几下
有讲究
“我们在水下主要用‘绳语’来和岸上的战友进行沟通。”黎马卡说,保险绳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信号绳,维系着水下和地面的联系。拉一下绳子,意思是让上面的人继续放绳子,他还要往里面走;拉两下,意思是准备往回走,请上面收绳子;连续紧急地拉三下,那就意味着遇到险情了,要上面赶快收绳子。
而岸上的战友紧急拉7下绳子,则表示水下的蛙人迷失了方向,上面的人拉三下,就表示向左,拉四下就表示向右。“‘绳语’没用好,我们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姓名:杨新新
蛙人经历:3年
执行水下救援任务:约200次
年龄:24岁
杨新新,这个来自河南焦作的小伙子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杨新新是特勤三中队的蛙人,刚当上蛙人时,他最害怕的就是遇到打捞遗体的任务。他看到各种遗体时,心里就特别难受,饭都吃不下,每晚还会做噩梦。之后,支队成立了心理疏导机构,定时让专家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同时,随着执行任务的增多,这种紧张感慢慢就消失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
杨新新称,蛙人在没有呼吸器的情况下只能靠肺活量,一般蛙人训练后在水下憋气能达到2分钟。而且在打捞时会按一定的顺序,或线形或网格形,保证每一块地方都搜寻过,不留死角。
水下救援
配合很重要
姓名:黎马卡
蛙人经历:4年
执行水下救援任务:约300次
年龄:27岁
27岁的黎马卡是湖南岳阳人,特勤三中队的蛙人,这个在洞庭湖边长大的小伙子,从小就喜欢游泳。黎马卡称,下水执行搜寻任务时,总是两个人一起下水,以互相照顾。据他介绍,现在成都共有约50名蛙人,分布在东南西北方向的中队,以便及时参加救援。
“很多时候下水都会遇到命悬一线的时刻。”2010年夏天,中队接到报警,称崇州(微博)有人落水。黎马卡到现场后,发现水流十分湍急,流速超过0.5米/秒,按照要求,这样的流速不能下水,但看到岸边焦急的家属,黎马卡还是穿上装备,战友则在岸边牵着保险绳。然而,这名战友不是专业蛙人,对保险绳的使用不是太熟悉,绳子放得太松,湍急的河水将保险绳冲得到处晃。黎马卡被冲到了下游,前方两三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拦河坝,一块大石头横在上面,“如果脑袋撞上去就洗白了”。已经无法控制身体的黎马卡眼看就要漂到大石头面前,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脚和膝盖抵在石头上,膝盖还磨破了皮。最终,几名战友们齐心协力,才将他拉回了岸边。
白天打捞遗体
晚上做噩梦
条件
蛙人身高在1米7至1米75左右,身体素质和水性要好,遇到湍急的河流须保持冷静的头脑,随机应变。水下憋气能达到2分钟。
绳语
拉一下绳子,意思是让上面的人继续放绳子;拉两下,意思是准备往回走,请上面收绳子;连续拉三下,意味着遇到险情,要上面赶快收绳子。
经历
刚当上蛙人时,他最害怕的就是遇到打捞遗体的任务。他看到各种遗体时,心里就特别难受,饭都吃不下,每晚还会做噩梦。
身穿厚重的潜水服,他们在冰冷黑暗的水中摸索前行;污浊不堪的臭水中,他们经常一泡就是几个小时,跟遗体打交道;他们年轻的生命,靠着一根保险绳在水中维系,随时可能被激流冲走……
这就是成都公安消防支队的“蛙人”。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汛期可能发生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成都公安消防支队将在今年加入成都消防的170名新战士中挑选新鲜力量,补充到蛙人队伍中来。经过特训后,最快今年7月就将正式上岗。
蛙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据成都公安消防支队相关人士介绍,限于成都消防蛙人的装备,蛙人身高保持在1米7到1米75左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身体素质和水性要好,因为蛙人会长时间在水里搜寻,遇到湍急的河流还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随机应变。据特勤三中队的蛙人黎马卡称,一般蛙人训练后在水下憋气能达到2分钟,最多的能达到2分40秒。
除此以外,蛙人不能有鼻炎、 中耳炎和咽炎等疾病,肺活量一般要达到5000,徒手游泳至少要达到200米。
至于训练,科目有很多,比如双人水中定位、水中搜寻和水中救援、水下面镜排水、水下脱装备、两人共用呼吸器等。“在水下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被卡在狭小的空间里,为了脱身必须要脱下装备”。
要当蛙人
水下憋气两分钟
要是撞上那块大石
我就洗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