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坍塌事故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由自然灾害形成的事故,如地震、火灾、台风引起的破坏,该种坍塌一般具有前兆,相关部门会提前发布避难通知;
另一种是由于建筑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坍塌,如年久失修、房屋建筑结构不符合国家标准等。
该类坍塌相对于前者具有较大突然性,虽然在规模上要小得多,但由于事先没有征兆,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一、事故特点
建筑坍塌救援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
受建筑结构、建筑质量、火灾 负荷、自然条件、火灾等因素影响 , 建筑坍塌事故随时可能发生,且事故前兆很不明显,允许人员逃生的时间极短,待人们察觉时,倒塌事故往往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2、破坏性大
由于建筑坍塌事故具有突发性,大量人员来不及做出防范和转移就被埋没,人员受到致命伤害,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其破坏力之大、事故后恢复时间之长,都远超过其他事故。
3、救援困难
救援行动容易受限,极易造成所在区域救援通道异常狭窄或堵塞,救援机械进出不便,实施作业时区域限制人,作业效率被迫降低。人员分布不确定,建筑物由于坍塌的原因众多,使得被埋人员在坍塌救援所在位置无法确定,机械不能尽快实行救援作业。
4、各救援力量协同难度大
建筑坍塌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建筑二次坍塌以及触电、燃气泄漏等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事故的扩大化。发生事故后,参加救援行动的力量不仅包括消防、交通部门、公安、卫生部门等,还需要供气、供电、供水和施工等相关单位到场参加协同救援。
涉及的救援工具除了工程机械,还有通信、照明、检测、搜救犬和机器人等,可谓人员多、种类杂。另外,遇难家属和围观群众形成的社会压力也为协同救援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安全注意事项
1、需进行救援的整体性规划及征询工程专家意见,并会同建筑专家勘查现场,评估危险程度后,逐一进行救援工作,并争取时效,切忌以大规模多方向的搜救方式进行。
2、参与救援时,应穿着完整防护装备(消防衣、帽、鞋、手套)以防割伤肢体。若有不明化学气体、液化气等存在时,需配戴防护面罩,以防吸入造成中毒。
3、实施救援前,应通知电力公司采取断电措施,以防触电。
4、进入救援时,不可单独行动,应成立搜救小组互相支援配合。
5、倒塌建筑物救生,其困难程度随被困人员所遭遇的状况而异,应以现场立即看得见、容易救出者优先予以救出。
6、注意建筑物倾斜的方向,以免救援时被倾斜的建筑物二次倒塌压住救援人员发生意外。
7、救援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倾听有无人声呼救,并立即进行救援。
8、应慎防尚未倒塌的部份是否有摇摇欲坠的物体掉落而砸伤救援人员。
9、用木材支撑或搭建木架可防止隧道坍塌,也可以防止建筑物二次倒塌,但不宜以可能倾倒的墙壁或摇摇欲坠的楼层使它恢复原状。
10、可运用搜救犬帮助搜寻被困人员,并利用装载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协助搬移倒塌物品。
11、调用民间重型机械装备参与倒塌建筑物灾害救援时,现场需指派指挥、管制、救助、救护人员,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12、使用工程机械进行破坏挖掘、吊起时,不仅要注意被困人员安全也应考虑救援人员的安全。
13、倒塌建筑物如在内部燃烧,射水时不易直攻火点,且射水量过多带来负荷过重,易造成二次倒塌而压伤被困群众,应采取近距离直攻火点,以使用最少的水量为原则。
14、救援人员挖掘通道时,应先了解建筑物倒塌的情形,判断倒塌建筑物中可能有空隙的地方,应尽可能从最低的平面沿墙壁、挖通道以利通往崩塌物下的空隙处搜寻救生遭难者,其大小须能容纳施救者将被困人员搬运出来的空间且不应有急转弯,不可直接从崩塌建筑物最上方挖翻,容易造成二次灾害。
15、救援挖取通(隧)道时,防止通道坍塌及建筑物二次倒塌,对倒塌物应并用木材支柱及木板拖架支撑,以确保人员安全通过。
16、倒塌后尚未断裂的钢骨结构,应予以固定以免造成二次倒塌。
17、应加强现场火源管制,以防液化气外泄发生爆炸意外。
18、使用破拆器材进行救援时,应考量现场是否因天然气管线断裂造成天然气泄漏、有无易燃性物质等,应先行予以排除、关闭总开关或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后再进行救援工作。
19、救援人员应注意周围、地面上是否有锐利物(钉子、碎玻璃)防止遭刺、割伤。
20、切忌不可任意碰撞支撑结构物的梁、柱、楼板、墙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