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培训:洪涝灾害水域救援准备工作

发布时间:2020-07-06点击量:3643

一﹑水灾形成的征兆:

1、水量太多:降雨太多或水库泄洪使河川无法容纳而致漫溢堤防。

2、入渗量少:降雨前土壤湿润或地面不透水(混凝土、地面、道路、大型社区等)。

3、排水能力差:水灾发生原因以降雨(暴雨)为主,最大雨量未必在最大降雨区域,尚看区域吸纳排除水量之能力。

4、涵蓄力低:常见于水土保持不佳或滥垦滥伐之区域。

5、河川流域面积小:流域面积愈小,河床断面愈小,愈易发生水灾。

6、大暴雨:降雨特性为雨量集中之台风期,其特色为雨量强度大。

7、自然因素:

A.台风暴雨来临致河川水位大增,水位暴涨。水库亦因水位上升而做调节性泄洪。

B.台风暴雨来临时适逢阴历初一或十五之大潮位期,使河川水位更加暴涨,导致河川水位溢堤淹水,造成水灾。

8、其他因素:

A.河川区域内遭人倾倒垃圾及废弃土(物),阻碍水流正常宣泄。

B.排水设施不良或不足水利设施等相关设备维护不当。

C.一般民众对水灾灾害预防观念及防灾应变措施不足。


二﹑水灾灾害具体分类:

1.洪涝: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洪水: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

2.涝害: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3.湿害:洪水、涝害过后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

4.洪涝灾害:中国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

5.洪涝灾害:四季都可能发生。

6.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7.夏涝:夏涝是中国的主要涝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黄淮平原。

8.秋涝:多为台风雨造成,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和华南。

三﹑水灾灾害预警期工作内容:

1:蓝色预警


A:预警标准: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接近警戒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接近5年。

B:防御指南;

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②:建立灾害应变体系。

③:成立紧急应变小组。

④:建立紧急通报系统。

⑤:居家安全防护倡导对策:

1.注意防洪、洪水、豪雨、台风消息。

2.检修房舍并清理水沟。

3.固牢易被吹毁或吹落之物件。

4.储备生活必需品,如手电筒、蜡烛、收音机、足够的食物、饮水等。

5.修剪树木及保护农作物。

6.台风豪雨侵袭期间并避免外出。

7.注意电路及炉火。

8.车辆驾驶人应注意道路附近状况。

9.山区的居民要防止山崩、道路坍方或土石流灾害, 应尽早疏散。

C:救援队伍开展的工作及可能的救援工作:

①启动三级响应,队伍备勤。

②协助至灾因子排查。

③树木倒伏道路清障工作。

2:黄色预警


A:预警标准: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接近保证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5年。

B:防御指南;

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②:建立灾害应变体系。

③:成立紧急应变小组。

④:建立紧急通报系统。

⑤:强化水灾灾害应变中心灾情处置作业流程:包含灾情登记处理、灾情管制回报、灾情汇整传输、灾情统计作业。

⑥:居家安全防护倡导对策:

1.注意防洪、洪水、豪雨、台风消息。

2.检修房舍并清理水沟。

3.固牢易被吹毁或吹落之物件。

4.储备生活必需品,如手电筒、蜡烛、收音机、足够的食物、饮水等。

5.修剪树木及保护农作物。

6.台风豪雨侵袭期间并避免外出。

7.注意电路及炉火。

8.车辆驾驶人应注意道路附近状况。

9.山区的居民要防止山崩、道路坍方或土石流灾害, 应尽早疏散。

10.低洼地区的民众应迁移至安全之处。

C:救援队伍开展的工作及可能的救援工作

①:启动二级响应。

②:海岸线岛礁、滩涂被困人员救援。

③:户外山岳迷路、受伤人员。

④:协助政府进行人员转移。

⑤:降雨造成的水域急流救援:孤岛被困、城市内涝等。

⑥:树木倒伏、落石、小型泥石流塌方的道路清障工作。

⑦:协助风险隐患点排查,政府救灾物资运送。

3:橙色预警


A:预警标准: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保证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保证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20年。

B:防御指南;

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②: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③:建立灾害应变体系。

④:成立紧急应变小组。

⑤:建立紧急通报系统。

⑥:强化水灾灾害应变中心灾情处置作业流程:包含灾情登记处理、灾情管制回报、灾情汇整传输、灾情统计作业。

⑦:居家安全防护倡导对策:

1.注意防洪、洪水、豪雨、台风消息。

2.检修房舍并清理水沟。

3.固牢易被吹毁或吹落之物件。

4.储备生活必需品,如手电筒、蜡烛、收音机、足够的食物、饮水等。

5.修剪树木及保护农作物。

6.台风豪雨侵袭期间并避免外出。

7.注意电路及炉火。

8.车辆驾驶人应注意道路附近状况。

9.山区的居民要防止山崩、道路坍方或土石流灾害, 应尽早疏散。

10.低洼地区的民众应迁移至安全之处。

C:救援队伍开展的工作及可能的救援工作:

①:启动一级响应。

②:海岸线岛礁、滩涂被困人员救援。

③:户外山岳迷路、受伤人员。

④:协助政府进行人员转移。

⑤:降雨造成的水域急流救援:孤岛被困、小型山洪、城市内涝等。

⑥:树木倒伏、较大落石、中型泥石流塌方的道路清障工作。

⑦:风险隐患点监控。

⑧:政府救灾物资运送。

4:红色预警


A:预警标准: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堤防设计水位/堤顶高程/50年一遇水位。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最大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50年。

B:防御指南;

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②: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③:建立灾害应变体系。

④:成立紧急应变小组。

⑤:建立紧急通报系统。

⑥:强化水灾灾害应变中心灾情处置作业流程:包含灾情登记处理、灾情管制回报、灾情汇整传输、灾情统计作业。

⑦:居家安全防护倡导对策:

1.注意防洪、洪水、豪雨、台风消息。

2.检修房舍并清理水沟。

3.固牢易被吹毁或吹落之物件。

4.储备生活必需品,如手电筒、蜡烛、收音机、足够的食物、饮水等。

5.修剪树木及保护农作物。

6.台风豪雨侵袭期间并避免外出。

7.注意电路及炉火。

8.车辆驾驶人应注意道路附近状况。

9.山区的居民要防止山崩、道路坍方或土石流灾害, 应尽早疏散。

10.低洼地区的民众应迁移至安全之处。

C:救援队伍开展的工作及可能的救援工作:

①:启动一级响应。

②:被困人员救援。

③:受伤人员转移。

④:协助政府进行人员转移。

⑤:降雨造成的水域急流救援:孤岛被困、小型山洪、城市内涝等。

⑥:树木倒伏、较大落石、中型泥石流塌方的道路清障工作。

⑦:风险隐患点监控。

⑧:建筑物坍塌救援。

⑨:山体塌方及泥石流造成的建筑物坍塌救援。

四﹑灾害防救规划:

(一)加强汛期来临前救灾(溺)器材整理。

(二)各级编组单位应针对单位内所管理的车辆及救灾(生)装备器材,通报加强动员准备工作,以利救灾使用及支援、调度运用。

(三)督促各级救灾单位,加强车辆、器材等抢救机具保养与操作能力,保持最佳勘用状态。

(四)要求各级救灾单位将救灾(生)应急之车辆及装备器材取出摆放出勤救灾易取用位置,并事先加以检核该功能可正常使用,同时充满需用之油、水、电等。

(五)各级救灾单位应于平时联系民间可资调度之救灾(救援)团体预先整备装备器材,随时配合因应准备救灾。

五﹑水灾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技术要求:

A、蓝色预警救援队装备、技术要求(部分):

①:队员个人PPE(符合急流救援标准)

②:涉水通过性教好的车辆

③:指挥体系所需要的设备

④:加固沙包等所需要的装备、技术。

⑤:道路清障所需要的设备、技术。

⑥:至灾因子排查所需要的设备、技术。

⑦:洪涝过后的大面积消杀所需要的设备、技术。

B:黄色预警救援队装备、技术要求(部分):

①:岸际救援装备、技术。要求:岸际救生人员、急流救生工作人员

②:人员转运装备、技术。要求:伤员转运

③:山岳救援技术装备、技术。要求:山岳救援初级

④:水域急流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急流救生员、急流救生工作人员

⑤:清障所需要的设备、技术。要求:小型树木切割、落石移除。

C:橙色预警救援队装备、技术要求(部分):

①:岸际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急流救生技术人员

②:人员(包括伤员)转运装备、技术。要求:伤员转运

③:山岳救援技术装备、技术。要求:山岳救援中级

④:水域急流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急流救生技术人员

⑤:清障所需要的设备、技术。要求:中型树木切割、落石移除。

⑥:城搜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搜索部分技术:危险气体探测、漏电探测、建筑物结构判断,浅表层人工搜索等。

D:红色预警救援队装备、技术要求(部分):

①:岸际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急流救生专家

②:人员(包括伤员)转运装备、技术。要求:伤员转运

③:山岳救援技术装备、技术。要求:山岳救援高级

④:水域急流救援装备、技术。要求:急流救生专家

⑤:清障所需要的设备、技术。要求:大型树木切割、落石移除。

⑥:建筑物坍塌救援的设备、技术。要求:部分城搜搜索、破拆、营救技术。

⑦:山体塌方救援的设备、技术。要求:挖机、推土机技术、沟渠救援技术。

⑧:潜水救援的设备、技术。要求:水下12米以内平静水域打捞技术。

六、灾害防治对策:

() 断电灾害预防对策:

洪水侵袭时,由于出现大量豪雨或伴随强大的风力,可能产生断电情形导致下列灾害发生:

A.电梯受困:由于停电因素,使得民众受困于电梯之中,其预防对策采取下列作为:

1.以紧急发电机来应付停电状况。

2.电梯钥匙应由专人保管。

3.建立紧急升降机厂商紧急联络电话。

4.消防单位破坏器材之整备。

5.消防人员电梯开启训练。

() 水土保持防汛对策:

加强治山防灾、崩塌地及野溪治理工作,针对本县山坡地亟需治理或有潜在灾害地区做防范措施与整治,并配合地方办理治山防灾工程,设置防砂坝、护岸、整流等防灾工作。

() 农作物防汛对策:

对洪水灾害带来的强风、豪雨造成了农作物倒伏、落果、 叶面破损及农田流失、埋没、海水倒灌等灾情,其防护方式包括:

1.提高果树抗风能力,检查果树实际状况,增设支架。

2.加强蔬菜园防护,使用塑胶网覆盖蔬菜园,以减轻雨害,检查并注意排水设施之疏通或加深纵横水沟,以维持雨水排放通畅。

3.加强固定生产设施,以提高设施抗风能力,温、网室外围并应加设钢索及支柱。

4.实时抢收蔬果,对已届成熟或耐储存之蔬果,可先行采收,以减少损失。

() 山坡地防台防洪对策:

1.建立环境地数据库。

2.针对山坡地开发中之各案,会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3.进行山坡地开发建筑管理。

4.培训山坡地管理专业人员。

5.山坡地人口密集地区进行环境危险评估。

6.清查山坡地滥垦、滥建、滥挖情形,并禁止开发山坡地、建筑、寺庙、增辟产业道路。

7.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针对严重危险地区先行研拟迁村计划,并辅导该地区民众就业。

8.规划国土利用,透过自然环境调查,划定特定水土保持区、潜在危险区,限制不当之开发行为,以事先防范不幸事件之发生。

9.兴建防灾设施,公众活动范围内之危险区应有防灾措施,以保护人民安全。

10.竖立警示标志,活动范围内有难以避免之危险区, 应竖立警示标志并说明应变方法,以加强公众之危机意识。

11.推动整体性治山防洪,划定河川集水区,进行上、中、下游之整体治理规划。

12.加强山坡之挡土墙及排水状况。

() 淹水排除防洪对策:

1.办理野溪整治工程。

2.办理排水改善工程。

3.办理排水疏浚维护工程。

4.办理都市计划区下水道工程。

5.下水道、排水沟之清理疏濬与相关水利设施的维护工作。

6.加强各地抽水站、水门设施之检查维护工作。

7.加强公共工程质量。

8.对于低洼地区之开发,应注意保持排水或蓄水机能, 其方法是在社区内之栋与栋间低地面处保留蓄水池,另外也可利用运动场、广场等空地预留。

9.开发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使原来之排水机能或蓄水功能保全。

() 堤防安全防护对策:

1.加强防洪工程改善与维护防洪期抢修措施彻底执行。

2.全面进行现有护岸之安全性保护功能调查,并拟定整建需求之优先级。

3.排水系统堤前保护设施之设计、抛置方式及位置应加以研究改善。

4.加强提升堤防施工之质量以提升防护能力。

() 道路坍方障碍排除对策:

1.建立全县道路数据库。

2.建立协力厂商数据库。

3.建立各项器材、车辆数据库。

4.一发生道路坍方时,立即与协力厂商联系,并运送人员及机械到达现场,抢修便道,清除道路坍方。

5.平时做好防灾计划,且彻底执行并检讨之。

() 民生管线安全防护对策:

1.协调管线单位建立电力公司、瓦斯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信公司等相关联系及数据库。

2.电力供应设施:发电所、变电所除了有耐震设计外, 输送电力电线由于风力比地震强,应按风力设计。此外,一部分设施因震灾而被波及有损坏时,可以环状(LOOP)化送电网来解决。

3.瓦斯供应设施:制造设备、瓦斯导管等应采取耐震外,瓦斯贮存槽、瓦斯产品设备等也应考虑非常时期能自行遮断送气装备以保安全。此外,亦应考虑一旦发生大地震而对瓦斯灾害之防止,将中高压送气导管区隔离(BLOCK),并将滞留在导管内之瓦斯气能安全扩散消失在空中。

4.自来水设施:净水池、抽水马达及加压输送设备应考虑耐震设计外,输送管线路之用料及敷设方式也应考虑耐震。而配合系统也须复合化,以便提高并强化辅助及后备机能。

5.通讯设备:电话等公众通讯设备除了设备本身强化外,市区交换机设备的分散、通过(Bypass)传送路之设置、电视中继传送路之环状(Loop)化及双线化、非常时期用电源、携带式或可搬动式电话局装置之配备、卫星通讯车等均须设置。此等装备在灾害发生后能尽早完成灾后复建工作。

6.通信及电力等电缆埋入地下。

7.平时对于民生所需之瓦斯、自来水、电力、电信等维生管线即应特别注意维护。

8.配合防汛季节,订定强化配电线路年度防洪措施, 并管控执行情形,务必于五月底前完成整备。

9.加强保养、维修抢修车辆、器材、并经常检讨汰换或补充、添购新式之抢修设备。

() 居家安全防护倡导对策:

(一)建立乡(镇、市)公所、村里办公室联络处紧急广 播系统。

(二)警察局、民政处、消防局应督促所属人员,运用巡逻车、消防车、村里邻广播系统加强防台倡导。

(三)电子媒体倡导:协调电视台、广播电台加强倡导,协调计算机广告牌广告业者于电子显示板倡导。

(四)文宣倡导:加强发放居家安全防护手册,制作倡导海报张贴。

(五)邻里倡导:平时即做好防台防洪倡导,透过村(里)民大会进行口头及文宣倡导,低洼地区的民众应迁移至安全之处。

七、全面灾害发生时:

A、大区域水患人命抢救:

(一)初期指挥官到达灾区时作为:

1.随时确认及校对各项资本资料。

2.派员了解及搜集动态资料。

3.成立救灾前进指挥站。

4.考量救灾战术运用及救灾方式。

5.受理各支援单位人车装备报到。

6.指定救灾专长人员进入灾区内部执行抢救任务。

7.内部周界警戒及救灾安全防护。

8.掌握灾区内部救灾人员执行任务或困难原因。

9.提供各项后勤支援与协助。

(二)指挥权转移:

1.由初期指挥官向高阶救灾指挥官作下列报告:

(1)灾情状况:危害情形、人命伤亡及救护、送医情形、财物损失、灾害可能扩大或衍生之危害。

(2)抢救情形:出动救灾人员、车辆及装备数、部署方式及抢救成效、抢救执行面临困难及可能遭遇问题、请求后续战力支援。

(3)其他建议改善或解决方式。

2.成立救灾前进指挥所:

(1)统一指挥现场抢救部署。

(2)受理、管制并征调各救灾支援单位人员、装备及器材。

(3)抢救任务执行与战力派遣。

(4)划定警戒、侦查范围区。

(5)定时提供资料予现场最高总指官或现场救灾发言人,统一向媒体记者发布信息。

3.灾情控制与善后处理:

(1)统计灾情并回报灾害应变中心。

(2)妥适安排或协调伤员或受困者救护送医及暂时收容 。

(3)持续救灾直到灾害完全消灭。

(4)收拾装备、清理人车器材后返队回报。

() 抢救过程:

各消防大(分)队至现场了解状况→指挥官对于潜在危害分析→派遣救助专技人员→器材适当运用→搜救执行→送医。

(1)消防大(中)队现场了解状况:

搜集信息→确立受困人员→可能位置→遭受危害情形。

(2)指挥官对于潜在危害分析:

分析灾区水位(流)状况→考量侵入点、安全退出及抢救方式→评估内部可能遭受之危害及搜救可能衍生之危害→排除障碍及避免各项危害考量。

(3)派遣救助专技人员:

指挥官对于救灾人力有效分工,派遣具特殊(种)救助专技人,二人一组进入灾区内部最前线人命抢救,其他救灾人员为第二线负责安全防御(护)、安全确保及各项后勤支援(防护警戒、救护医疗包扎等)。

器材适当运用:救助人员准备安全防护应用器材(个人装备)、人命搜救应用器材(生命侦测器及搜救器材)、执行水域救生应用器材(团体设备)、障碍排除应用器材(破坏或拆卸装备) 等,并适时加以运用。

搜救执行:救助小组选择入侵点(或固定点)→考量退出→障碍排除→执行人命搜寻(疏散、防护、救助、包扎、固定、运送)→防护及避免危害→救出。

送医:依检伤分类后, 紧急处理→维护生命迹象→送医急救。

()救灾人力、装备、器材调度:

(1)由指挥中心通报救助队及消防分队,调派可资派遣人力前往灾区。

(2)紧急调度适合水患地区水流、水深、入水点使用之救生艇,以发挥船艇水域使用最高效用。

(3)统一调派水上救生器材,如救生圈、绳索、抛绳枪等,分送各施救小组使用。

()指挥派遣:

(1)由辖区消防大队统筹指挥救灾人员,并于受理各个人命待救受灾点后,将所有救灾人力编组成救灾点后,将所有救灾人力编组成救灾小组,同时指定干部带班担任小组长,一一派遣前往灾民受困地点救援。

(2)将民间救援团体纳入救灾小组,整合全体救灾力量。

B、电力系统设备摧毁抢修:

地方紧急应变小组因应灾情情况,动员各组人员快速投入抢修作业。

C、天然瓦斯系统设备催毁抢修:

地方紧急应变小组因应灾情情况,动员各组人员快速投入抢修作业。

D、自来水系统设备摧毁抢修:

地方紧急应变小组因应灾情情况,动员各组人员快速投入抢修作业。

水源列为优先抢修,视供水量情形公布分区供水辨法。

E、大区域低洼淹水排除:

1.堤外河水暴涨造成区内排水不良、低洼淹水:

(1)启动相关抽水站机组全量抽水。

(2)调度移动式抽水机组协助排水。

2.堤外河川水降低:

(1)开启闸门,以加速重力、排水。

(2)清除闸门旁积留物。

(3)巡视水道沿线是否阻塞、淤塞造成积淹。

F、河水暴涨沿岸泛滥成灾防阻:

1.检视堤防是否有任何损伤、缺口亟待抢修。

2.检查水利建造物(含水闸门、抽水站……等)是否故障,急待抢修。

3.紧急挖除阻塞河道之滩地或高茎作物。

G、海啸冲毁渔港、船舶抢救:

1.渔港防波堤冲毁,立即设立警告标识,人车通行注 意安全。

2.渔船被冲至岸上时,请渔船主立即拖放在泊地。

3.海上漂流物大量涌入港区内,协助海事支援处理。

H、铁公路阻断交通瘫痪抢修:

紧急应变小组因应灾情情况,动员各组人员快速投入抢修作业。

I、山崩土石流冲毁道路、房舍:

1.道路部分:

(1)加装注意落石标志及改道标志,提议通行人车注意,使用挖土机修整道路边坡,预防土石继续滑落,并以推土机将崩落土石清除,以卡车运弃,再以简易沥青修补坑洞,恢复路面。施工时以警示带区隔施工范围,避免不必要人车进入,影响安全及抢修作业。

(2)清除道路软弱土壤并用混凝土或级配料回填。

2.房屋部分:

(1)请专责人员鉴别危险建物等级并逐一区分。

(2)装设倾斜监控仪有效监督建物是否持续倾斜。

(3)专业救灾技术顾问(土木、结构、水源、地质、大地等技师),了解建筑基本资料与灾变工程现况。

(4)工程抢险队人员及装备(挖土机、铲装车、运土卡车、吊卡车、破碎机、推土机、铲桩机、千斤顶等重型机具),集结待命统一调度。

(5)加强邻房建筑物之临时支撑与防护措施。

(6)拆除已倒塌之建筑物。

(7)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并建立回报系统。

J、紧急收容所及救济:

(一)完成灾民紧急收容的规划。

(二)完成灾民紧急收容的前置作业,含灾民身份确认与识别、基本设备的设置、警力进驻及收容所净空、服务台的设置。

(三)救济物资发放的规划:调查日常用品需求量,分配物资、提供茶水等。

(四)完成紧急收容所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灾民的进驻。

(五)灾民收容。

八、灾后复原:

1.环境污染防治。

2.灾区防疫。

3.交通号志设施。

4.民生管线。

5.复耕计划。

6.复学计划。

7.房屋鉴定。

8.其他灾后复原工作。

九、建议举行防灾演习:

各乡、镇、市公所应于每年五、六月间,选定一天办理各乡、镇、市救援队、防汛抢险队演训(),灵活协调各单位救灾资源、装备、人力,以发挥整体救灾能力,加强防灾教育倡导,提升全民灾害应变能力,保障全民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网络综合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