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技术:电动汽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

发布时间:2020-04-29点击量:1900

一、前言

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46%,与2018年底相比,增加120万辆,增长46.05%

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19%。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两年超过100万辆,呈快速增长趋势。

随着保有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消防应急救援来说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统计结果上看(如图1 所示),2018年新能源安全事故车型中乘用车型占有较大比例为57%,客车比例为24%,专用车比例为19%

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对于2018年的相关安全事故,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如图2所示):

1)电池系统故障:比例较大为47%,其中电子电器方面的故障占比35%,机械冲击方面为12%

2)单体电池故障:占比为18%;其中电芯一致性差比例为6%,电解液漏液比例为3%,内短路或其他不明原因比例为9%

3)整车电器故障:占比为26%;这里面包含了一些私自改装导致的线束破损、短路以及不规范充电等。

4)其他外部故障:占比为9%



二、标准

对于电动汽车灾害事故的处置,201912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电动汽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南》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实施时间是202071日。

标准给出了电动汽车发生火灾、碰撞、泡水等灾害事故时的灭火和应急救援指导,适用于专职救援人员对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事故应急救援,不适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事故应急救援。

标准共分为11部分,具体如下图所示:


标准的实用性特别强,实操性高,大家可以在此推荐性标准基础上,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处置流程。以下节选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4.1   评估

电动车出现灾害事故时,首先需要对现场进行评估,通过外部观察和仪器监测,判断事故车辆动力 电池和高压电系统的受损情况以及动力电池可能引发的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后果,做好事故救援 准备。

4.2   警戒

4.2.1 对于事故现场,首先需考虑通过侦测现场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置警戒标志。

4.2.2 通常在事故车辆周边10m范围设置工作区,尽可能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船只进入;在5m范围设置作业区,只允许直接负责治疗或解救被困者的救援人员进入。

4.2.3需持续监测易燃、有毒气体,监测事故车辆动力电池部位温度,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4.3   漏液处置

4.3.1当出现除电解液外的其他液体从车辆中漏出时,宜按照燃油车辆处置方法进行处置。

4.3.2电解液泄漏时,有大量的有毒气体溢出,需要佩戴全套呼吸防护装备,并控制外部火源,避免电 解液被引燃。

4.3.3如有可能,宜尽量使用吸附材料等收集电解液,防止其污染环境。

4.4   救援人员能力和装备配备

4.4.1技术能力

救援人员需要熟悉电动汽车及其结构,接受相关培训,在事故现场可做到快速切断电源和避免高压电的威胁。

4.4.2个人防护装备配备

电动汽车发生事故时,尤其是电池发生破损或燃烧时,除电击危险外,还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为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个人防护装备参照以下配备:

a)处置火灾事故时,救援人员尽可能穿戴全套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呼吸防护装备;

b)处置碰撞、涉水事故时,救援人员尽可能佩戴全套电绝缘装具,水域救援时穿戴所需的水域救援防护装备。


来源:原创 Anonymous 橙色救援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