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科普:你真的了解地震吗?

发布时间:2019-12-30点击量:1182


一、细说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度大小的量度。当前,最常用的震级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mB和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对巨大地震的量度还有矩震级MW和谱震级MT)等。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还有里氏震级。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级。

震级的量度一般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相对大小的一个量。ML是用0.1~3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MS是用浅源地震的20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mb是用1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mB是用0.5~15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

根据多年来大量实测资料得出的规律,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即随着地震波能量的增加,相应的震级大小却不会增加,不同震级标度,出现震级饱和的情况各不相同。如:短周期体波震级mb6.5级后出现饱和现象,近震震级ML7.0级后出现饱和现象,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8.0级后出现饱和现象,面波震级MS8.5后出现饱和现象。

为克服震级饱和现象,对于巨大地震,国际上一般采用地震矩测定震级,用地震矩测定的震级成为矩震级。地震矩是在位错理论模型下,由地震波谱分析得到的具有力偶量纲的物理量,与震源破裂大小有关,是对断层滑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直接测量,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量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

经研究表明,震源破裂长度在100km左右的大地震的MSMW几乎相近,当破裂长度更长时它们的差别就会明显,一般认为MW标度是MS标度对破坏性地震震级的自然延续。

谱震级M(T)是利用不同周期的波测定震级,对采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对不同的频带分别测定震级,一次地震测定的震级是随周期饱和的一系列值。

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的是国际通用地震震级,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里氏震级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采用矩震级描述巨大地震的物理特性。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km)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就是面波震级,矩震级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最常用的面波震级达8.6以后有饱和问题,特大地震一般用矩震级表示更为合理。

北京时间201131113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巨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日本气象厅及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参数: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参数:北京时间201131113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东经142.6°)发生M8.6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震后,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矩震级为Mw9.0。据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应修订为M9.0,作为本次公众信息发布的正式结果。

日本气象厅测定参数:日本东北地区11日发生里氏7.9级地震(北纬38.03°,东经143.15°),震源深度为10km,东京震感强烈,日本气象厅已向本州岛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出高级别海啸警报;11日当天将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2011313日,日本气象厅将日本大地震震级向上修订为里氏9.0级(北纬38.103°,东经142.860°),震源深度约为10 km,为日本地震史上最高震级。

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参数:3111446分,在日本东海岸发生7.9级地震;当天将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后又修正为8.9级;14日发表新闻公报宣布,将11日的日本地震震级由该机构此前确定的里氏8.9级上调为9.0级(北纬38.322°,东经142.369°),震源深度为32km,并表示此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的全球第四强震。

200851214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参数:北京时间20085121428分在四川汶川(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M7.6级地震,震源深度33km。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于518日对这次地震的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

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参数:对于汶川地震(北纬30.986°,东经 103.364°),初订面波震级为7.8,震源深度19 km,随后修订矩震级为7.9

欧洲地中海地震台网中心初订矩震级是7.5,修订矩震级为7.9。俄罗斯修订面波震级是8.0

不难看出,这些似乎不尽相同的地震参数,具有差别但也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相继编制了三次地震烈度区划图。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这三代区划图的编图原则不同,因此,各图的基本烈度的定义也不相同。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这一代的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

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为: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称为确定性方法,图中标示的烈度在对具体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做政策性调整。

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并直接考虑了一般建设工程应遵循的防震标准,确定以5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十的风险水准编制而成。

因此,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百分之十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也是一般建设工程(即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中的两类建筑)的设防烈度,也可以叫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本世纪初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图、反应谱特征周期图。并以国家标准颁布施行。至此,在抗震设防中不再直接应用基本烈度一词。但抗震设计仍保留地震烈度的概念作为建筑物抗震措施的等级标准。

三、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地震预报还处于研究阶段,绝大多数地震还不能做出临震预报,地震的发生往往出乎预料。地震的突发性使得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不仅没有组织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而且难以采取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1988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728日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百分之四十二,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百分之六十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四、什么是地震活动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活动断层指1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地震活动断层是指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要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建筑尽可能地避开地震活动断层。

五、 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构造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六个大的板块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千米,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来源:中国地震科普网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