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害面前,与死神竞赛的“中国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救援队的那些
你不一定知道的事
10月23日,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以优异的成绩分别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测评和复测。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亚洲首个拥有两支国际重型救援队的国家 。其实这两支队伍在每一次国际救援中,都充分彰显了大国风范,早已走入大家的视线。回顾这两支队伍的发展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能代表中国救援力量,享誉世界。
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18年先后参与过10项国际救援任务、11项国家救援任务,共救出68名幸存者,治疗了4万多人。
中国国际救援队参与救援的十起灾难: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引发海啸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6.3级地震
2010年8月26日巴基斯坦洪水
2010年1月13日海地7.3级地震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6.4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9.0级地震
2003年12月26日伊朗6.8级地震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6.7级地震
首次亮相便救出1名幸存者
他们在短短13天里救治了1万多名受灾群众。当地群众见到他们,不少人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北京,我爱你。”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1年4月组建,主要由解放军某工兵旅、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三部分人员组成 。建队18年来,先后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执行国际救援任务10次,得到国内外各界的肯定和广泛好评。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到中国国际救援队:“2004年12月26日,平静的印度洋骤然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了大规模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遭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世界为之震惊。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当天就宣布向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受灾国提供援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救援行动……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亚齐的国际救援队,他们在短短13天里救治了1万多名受灾群众。当地群众见到他们,不少人学会了用汉语说 :‘ 中国,北京,我爱你。’”
其实,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登上国际救援舞台就取得了不俗的救援成绩。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7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立即开拔驰援。初登国际救援舞台,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成功救出了1名幸存者。
“38支国际救援队伍,只有2支来自发展中国家。但是,这次救援只有我们和来自法国的救援队伍救出了幸存者。”亲历16年前那场救援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回忆说,国际救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也是科学救援及救援力量的完美展示,“第一次亮相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油然而生。”
2010年,八十年一遇的洪水让巴基斯坦2000万名灾民陷入困境,灾后的炎热潮湿天气和缺医少药的现状给当地妇女儿童带来严重的疾病威胁。当年8月25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0人飞赴巴基斯坦洪灾地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而这次救援又给这支救援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外救援有国外救援的特点,就是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宗教习惯。”王念法告诉记者。比如,在巴基斯坦给当地人做B超,按照当地的风俗,医疗队员不能看到他们的身体,所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人员只能隔着门,用机器把病人架起来做B超。此外,队员们还要面临恐怖袭击、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以及蚊虫叮咬的威胁。但在如此恶劣的救援条件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始终秉承的信念是:出国救援是给灾区带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情意,展示的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事务的态度和形象。
每一次跨国境救援行动,都是一场与死神的竞赛。18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执行了10项国际任务,11项国家任务,救出了68名幸存者,治疗了4万多人。时至今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亚洲乃至世界承担着日趋重要的国际救援任务。
组建半年便出征莫桑比克
在莫桑比克,中国救援队共巡诊1.2万余人,救治3337人;为数千灾民发放药品2900份,洗消33.08万平方米,发放饮用水2320升、食品7800份;捐赠帐篷、冲锋舟以及搜救、防护装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
中国救援队队员在莫桑比克对当地灾民进行医疗救助。
2018年8月,中国另一支国际救援队伍——中国救援队,在应急管理部组建之后迅速成立。中国救援队主要由来自北京消防救援总队、应急总医院、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三部分人员组成,具备管理、搜索、营救、后勤、医疗等5个方面能力。
中国救援队队长王仕国表示,成立中国救援队,是应急管理部党组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在全灾种大应急发展理念下应急力量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中国救援队在组建半年之际,便迎来了一次大考。
今年3月15日,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3国遭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暴风、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山体滑坡和河水决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莫桑比克政府请求,3月24日,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实施国际救援。
在热带地区国家参与救援,最可怕的不是恶劣的生活条件,而是各种热带病的威胁。中国救援队副队长王冀回忆,当中国救援队抵达受灾地区时,当地已出现疫情的苗头,情况十分危急。
要想控制疫情,必须要进行消杀。炎炎烈日,当地温度已经达到35摄氏度,担任消杀任务的队员们不得不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杀机,闷在密闭不透风的防护服里汗如雨注。
“参与莫桑比克救援的时候,中国救援队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这样可以把三方面的人员团结起来,起到协调一致的作用,这对于救援任务来说,就等于多了一份强有力的保障。”中国救援队副队长王志秋说。
据统计,在莫桑比克,中国救援队共巡诊1.2万余人;救治3337人,为数千灾民发放药品2900份,洗消33.08万平方米,发放饮用水2320升、食品7800份;捐赠帐篷、冲锋舟以及搜救、防护装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
王志秋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救援队有几大优势,“首先,干大事的能力强,派队伍的速度快,能快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其次,我们的队员在现场工作不怕苦不怕累,长时间保持精力充沛,容易协调调度;再其次,队员们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同联合国、当地政府以及其他国家的救援队合作得很好”。
此次救援行动是应急管理部组建后首次派出中国救援队赴境外开展的国际救援,整个行动及时高效,各项任务均圆满完成,传递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赢得了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同时,中国救援队还作为唯一的国际救援队伍代表受到莫桑比克总统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