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北京总队制定了《火灾风险隐患指南(试行)》,赶紧仔细观瞧,看后确实震撼!
3种行为、3类场所、11类特定场所,这个《指南》整整列出了131条常见“风险点”,并且是点点戳中要害!
假大空的花拳绣腿、玩辞句的故弄玄虚,这是一些所谓的“标准”和“指南”给人的总体印象。北京这个《指南》实实在在、开门见山,就像邻家的老头坐在炕沿上讲述曾经的故事。
131条风险隐患,实际上是131条不安全行为,实际上是在围绕点火源和起火物告诉人们如何去防火。
这不是很“小儿科”的东西吗,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意识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意识不到危险是最大的危险!
曾几何时,两张空白纸夹上一张复写纸,上面写“地面有烟头”“电线有老化”等等几条隐患,一份给单位,一份自己留,日后再来看看改没改,监督检查就这么简单。可后来慢慢变了,标准越来越多、规范越来越细、程序越来越复杂、信息化越来越无孔不入,消防监督检查变得“高大上”了。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隐患也在偷偷地赶时髦。今天猛然发现,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灾隐患,其实已经严重脱离了事物的本源!
灭火器过期、消火栓组件不全、防火门损坏、应急灯缺少、疏散走道堵塞、自动设施未能保持完好有效,等等等等,我们现在的火灾隐患,已经严重地、不自觉地走上了“歪路”、落入了“俗套”!
为什么说它歪了、俗了呢?
仔细一瞧便知,所有的上述隐患,其实质都只是在“防灾”上做文章,是我们为了”防灾”而需解决的问题,这和“防火”根本不搭界、不沾边!
消防监督检查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既然是想预防和减少火灾,那么“先防火、后防灾”就是应有之义。反观我们现在的工作,绝大多数都已掉进了只防灾不防火的误区。所以,防火的阵地从源头上来讲已拱手相让,着火就成为必然。
”喜欢吃韭菜的人可能爱去割韭菜。但对于火灾隐患来讲,我们谁也不希望放任隐患的存在。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首先要摸准“根”在哪里。当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防灾上时,防火的“韭菜根”自然就挖不掉。
人类对于灾害的认识以及与灾害作斗争的逻辑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灾害—痛心—预防—再灾害—再痛心—再预防。
说起来简单,可我们大多数人却认为不是这么个逻辑,而是:
预防—灾害—痛心—再预防—再灾害—再痛心。
为什么?因为我们忽视了关键一环。
哪个关键一环?那就是火调!
只有火调才能让人们彻底认清点火源和起火物的真面目,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所以,科学的、正常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灾害—痛心—调查—预防—再灾害—再痛心—再调查—再预防。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的这个《指南》表面上相貌平平、波澜不惊,而实际上却是在告诉人们:火灾预防,重在防火、次在防灾!这是把问题重新拉回到了根子上,警告我们不要再傻傻地把“防灾”当成“防火”了。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家就知道了去哪查、查什么、怎么查了,这很关键。
如果没有北京长期坚实的火调工作做支撑,如果没有纵观全局的深度思考,北京是拿不出这个《指南》来的。现在拿出来了,如果还有人把它当作“小儿科”,那真是可惜了。
北京正在警告我们,防火不能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