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救援:高风险的激流救援难点简介

发布时间:2019-07-08点击量:9733

水域救援(Water Rescue)是技术救援(Technical Rescue)下的一个分支,大致分为这么几类:

冰水救援

/冰水救援(cold/ice water

激流救援

激流救援(swift water

海上救援

海上救援(marine

潜水救援

潜水救援(dive

第一类我们在去年底这篇文章关于冰上救援这档子事中简单介绍过;后两类基本没能力参与,也就不多费笔墨了。

本期主要介绍激流救援(swift water rescue)的难点。

白水

所谓激流,也叫白水(white water,水面上白沫与危险度正相关),是流速超过1节(1.85公里每小时或0.51米每秒)且深度超过0.6米的水流的统称。

激流救援是典型的高风险/低频率救援事件。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救援人员在激流救援中的死亡率大约是火灾扑救的四倍。

那么,激流救援的危险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我们简单谈两点:

1、水流速度

水流速度

基于流体力学的某些常识,河道中的水流速度不是一个定值,而是呈层流(Laminar Flow)状态分布。越靠近水面,流速越快(但表面并非最快);越靠近中间,流速越快。当你觉得岸边的流速比较慢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河道整体流速都很慢时,你离死亡也就近了一步。

水流速度

中心的高速流体与周边的低速流体互相作用,导致近岸水体特别容易出现螺旋流(Helical Flow),水体不断地从岸边移动到中心并上下翻滚,在人工泄洪道、沟渠和河道中,这种现象特别明显。螺旋流的本意是为了提高水体自洁能力,将近岸的垃圾拽到流速较高的中间带走,上下翻滚也可以保证垃圾不会沉入流速较缓的底部河床。

但强大的螺旋流对落水者和救援者来说都非常危险,它会把人从岸边推向水流中心,无人协助的话落水者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回到岸上。(上图是14年洛杉矶一名救援人员落水后的情况,落水者抓住了第二波绳包获救,完整视频在文末)

仅仅只是带着人顺流淌?螺旋丸流的效果感觉很弱鸡啊?穿好救生衣的话虽然一时半会儿不能上岸,顺水漂好像也没什么危险吧?电影里不是经常看到主角从瀑布上掉下去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躺在岸边了吗?

的确,穿着合格的救生衣可以提高生存率,但在流体中无法保证完全不发生碰撞,尤其是碰到弯曲的河道或障碍物。

流体遇到障碍物时会先直挺挺撞上去(而不是圆润地绕开),然后再以一个角度直线弹开,继续向下游奔腾而去,随波逐流的人也会以水流的速度与障碍物发生亲密接触然后被弹飞。影视作品里那种顺着激流飘着飘着就飘到岸边的概率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但活着上岸的可能性不大。

水流速度

当水流速度超过20公里每小时,身体承受的水体压力将超过两个巨石强森(超过244千克,巨石强森体重是118千克)。

两个,这谁扛得住……

哪怕只是没及脚踝,流速够快威力同样不可小视

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狭窄的山涧引发的暴洪流径非常复杂,会有相当多的障碍物,撞击的概率也非常高,一旦发生第一次撞击,导致人员昏迷或失去防御性泳姿,之后的N次撞击也就接踵而至了。

2、水下乱象

刨去泄洪道、人工沟渠上的激流救援,剩下的大部分为洪水或暴洪发生时引发的激流。这些区域的共同特点是水底/岸边情况特别复杂,随着洪水深度的改变对整个流径的影响也在时刻发生变化。

水下乱象

比如,小障碍低水位会导致横渡时足部被陷,而暴洪初期的低水位可能只会维持几分钟,随着水位暴涨如果无法及时脱困马上就会发生溺亡。

水下乱象

又如,大障碍中水位可以产生逆向慢速涡流,有经验的救援人员可以利用这种障碍减速靠岸、稍事休息或预设抛投位提高救援成功率;

水下乱象

但同样的大障碍高水位就会在障碍物离水侧产生回流,水位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回流越强,我们最熟悉的回流现象就是滚水坝。

通过去年的桂林龙舟赛,我们对滚水坝的危害应该都有所了解,垂直下落的水体在下游制造了一个大型涡流,身在其中可以反复体验被水流带到水底,拉至水面,推向坝体,沉入水底的循环过程,不穿救生衣连出水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溺亡了。

水下乱象

对于滚水坝来说,安全指南只有一条,绝对避免进入滚水坝上游水域和滚水线(boil line)。

水下乱象

对于救援者来说,绝对禁止入水救援(contact rescue),只能采用岸边救援(shore-based rescue)。

激流救援的危险性就简单介绍到这里。

往期文章:

垂降与入水救援(水域救援技术培训手册)

台湾水域救援安全指导原则

台湾地区水域救援安全规范

水域救援装备介绍


来源:52号消防站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