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A是美国肌力与体能训练协会的简称,成立至今41年,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协会,在《肌力与体能训练》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训练计划就是“四大周期”了。
四大周期指的是肌耐力期、肌肉生长期、最大力量期与爆发力期,对于运动员而言,还有专项转换期与赛前减量期,变成四加二的周期。
四大周期的目的在于,当我们在同时间,训练不同强度区效果(如:肌耐力与肌肉生长同时训练),会产生训练不兼容性,导致高强度的效果无效。如果只是一天这样,倒是还好,若是3个月都这样,那真的是白练了。
所以,NSCA很巧妙的将四大理论训练强度区,分成四个时间段训练。它仍然属于线性周期,因为它在一段时间内,只训练一种强度区。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是:饱和效应很足够。
我们以消防训练为例,如果每天训练不一样课目,每人轮流操作下来,过一阵子轮到相同项目时,大家可能已经忘记上一堂课学了什么。
如果训练计划改成:
第一周
火灾扑救
第二周
水上救生
第三周
破拆器材操作
第四周
绳索救援
然后周而复始,一阵子之后,这四项训练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四大周期的好处,还不止如此,它还能产生饱和效应,影响下一阶段的训练,让每个周期有加乘性的效果。
在力量训练当中,我们训练的过程其实是在对肌肉纤维造成损伤,我们损伤它多久,它大概就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复。
这个原理在四大周期,就会变成:当我们训练完肌耐力周期时,肌耐力还没完全恢复到最强,可是当我们训练到肌肉生长期时,肌耐力正在大量的进步,使我们能够用较好的肌耐力训练肌肉生长。
最大力量期时,肌肉生长最快速使最大力量进步更多。爆发力周期时,最大力量进步,使爆发力进步更快。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常我们在编排训练计划时,会使用4的倍数周,来作为每个周期的基数。
例如:4周肌耐力期、4周肌肉生长期、4周最大力量、4周爆发力。
在肌耐力周期时,会使用12-15RM的重量,训练的动作通常就是人体自然动作(上肢水平推、拉;上肢垂直推、拉;下肢推、拉、转、走),每周2-3练,每次组数2-3组,每次训练间隔48小时。
在肌肉生长周期,选用6-12RM的重量,组数2-3组,每周3练,间隔48小时。
最大力量期则选择5RM重量,每次3组,每周3练,间隔48小时。
爆发力期则使用弹力带或铁链搭配杠铃,以最大力量的30-50%重量,其中一半以力量或弹力带作为阻力。例如:最大力量深蹲100公斤者,以50公斤训练爆发力,其中25公斤是铁链。用快速的方式进行训练,反覆次数3下(以保持速度),组数12组(维持训练量)。每周3练,间隔48小时。
以上是比较粗略的编排方式,有些教练有不同的巧思,会有不同的设计法。
每次轮完四大周期后,会有相同长度的专项转换期与赛前减量期,之后重新开始四大周期。
那么,这看似完美的方法,为何我们今天才分享呢?
原因是,这个方法有很长的不可应战期,到最大力量期之前,甚至包括最大力量期,如果有比赛或考核,通常都会很惨!
这与战术体能的特性有所违背,总不能说:“抱歉,我在肌肉生长期,全身酸痛,不能参加。”
四大周期真正提升运动表现的周期是最大力量期,在真正提升表现时,必须经历一长段时间的肌耐力、肌肉生长期。所以在战术体能上,或者赛事考核频繁的现代社会,四大周期显得无法应对。
四大周期最适合的人群是学生或者警情不多的单位,他们在学校没有突发的警情或赛事,或者一般不需要准备比赛的大众,也是四大周期十分适合的人群。
所以曾有专家提出,非线性周期建议战术体能从事者。他的做法是,每天练不同项目,随机进行,在不明显的进步曲线当中,得到长期趋势稳定向上成长的效果。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可惜的是,这种非线性训练法,仍然无法应对战术体能的突发状况随机发生的困境。因为练到肌肉生长时,仍有肌肉酸痛,表现下降的问题,近年战术体能较不采用这个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