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绞肉机事故的频率不高,但是未做准备不期而遇,现场的操作肯定会比较尴尬。鉴于每个人对救援的理解都不相同,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一、绞肉机的结构
电动绞肉机主要由绞刀、绞筒、螺旋供料器(绞笼)、旋盖、料斗和动力系统组成,工作流程由料斗进料,由物料自重和螺旋供料器转动卷入绞筒,再由螺旋供料器的旋转送至铰刀处切碎,旋盖可以封闭绞筒的一端,连接螺旋供料器与动力系统。
大部分绞肉机的料斗和绞筒都构成一个T型,半包裹、全包裹机身的绞肉机,内部基本也是这个结构。
二、绞肉机的材质
目前来看,发生事故的电动绞肉机主要以生铁、灰铸铁为主,灰铸铁就是从生铁来的,两者具备相似的物理特性。
以HT200的灰铸铁材质为例,HT是灰色铸铁汉语拼音的缩写,200表示抗拉强度(MPa),此类材质强度、硬度高,具有良好的铸造工艺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生产简便、成本较低,但抗拉强度、塑性、韧性较差。
一些新式的家用绞肉机绞筒由不锈钢制成,再用铝合金制成螺旋供料器,因数量少且设计相对合理,难觅战例,出现卡手事故的多为铸铁制电动绞肉机。
补充知识点:断指的保护
断指离体后能够耐受缺血的时限目前尚无确切的时长,医疗界通常认为指断10小时后会发生中度至重度变性。断指的保护忌液体浸泡、忌压迫、忌污染,适宜在
医疗行业的断指再植手术非常精细,其大致过程是利用显微技术先对断指远、近断面进行清创,再将血管、神经、肌腱、动脉、静脉一一修复对接,并完成骨与关节固定,最后缝合皮肤完成手术。
顺便说下感受,走访很多医生,并完整研读了
断指再植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条件是断面的伤势、新鲜程度和断指保存是否得当,切割伤和冲压伤造成的断指因为离断速度快,断面整齐,再植成活难度最低。
而绞肉机卡手造成断指的致伤原因是绞筒和螺旋供料器之间的挤压,属于挤压伤,并可能伴有撕脱伤,这两种伤势再植难度几乎最高,挤压伤造成的离断通常指体损伤严重,一旦出现断面组织的挫灭,就失去了再植成活的可能。
三、处置的思路与方法
处置思路与方法一定要与断指的忌讳、绞肉机的材料结构特点结合起来思考,学习了百起战例,结合自身经历,目前处置所用的操作元素有“切割”、“扩张”、“反转”。各地的战法总结可以分为三类,1 绞筒两侧切割通透;2割扩联用;3 拆除半筒加反转。
(一)操作弊端分析
1、“切割”操作,切割操作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故近肉的切割必定要伴有冷却,破拆绞肉机的切割操作主要弊端是热量的传导和冷却液的流向,高温会损伤断指的远断面,破坏再植条件。
处置时间最短的十几分钟,长得有两个多小时,无论如何,碎肉都不会清理干净,局部浸泡会非常之危险。所以要控制冷却液,同时还要达到有效冷却。
上图能看到,冷却时水蒸气腾起,温度可想而知得有多高。
2、扩张操作。它的应用弊端源于构成绞筒材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够成绞筒材料的灰铸铁硬度高、抗拉强度差,选择扩张必然伴随绞筒的崩裂,操作时就要在徒手固定的情况下直面扩张崩裂产生的冲击,木材在手中的断裂尚需浑身使劲做好准备,金属的崩裂则更胜一个等级。
每一次扩张崩裂产生的冲击和位移都在压迫断指的近断面。部分指体结构仅大部分离断或有少部分皮肤相连,这些相连部分会有少量血管仍在维持供血,对后续断指再植意义重大,扩张绞筒崩裂产生的冲击和位移对这些脆弱的连接威胁较大。
扩张产生的崩裂有可能把构件崩飞,曾看到过这样的操作,所以对扩张的力度应当加以控制。
3、「反转」操作。反转绝对是救援老手的法宝,走访医生时,都表达了对反转的质疑。这是外网能看到的,专业医生的质疑声音,如果没记错,至少在外网上见过3个这样的场景。
该内容部分指挥员表示惋惜到难以接受,因为「反转」的理念是各种救援中的传统法宝,快速、实在! 但是也不能不考虑医疗人士的意见,他们才是救死扶伤的最后一道大闸。后来分析,折中一下,真要反转,那就在做到充分破拆铺垫的情况下,再转。
(二)操作方法分析
三大类方法就不说了,说一个优化后的割扩联用法。这是合肥特勤经过研战总结后的一个战例,仅供参考。
第一步:拆出T型结构;第二步:两侧弱化,可以考虑配合角磨机。吸收沿海总队个别战例中的优秀环节,使用剪扩钳替代徒手方式固定“T型结构”;第三步:橡皮筋捆扎固定,利用橡皮筋替代徒手方式来控制崩裂程度;第四步,利用扩张器进行铰刀端扩张。有不明白的朋友,可以联系客服微信:banlima,申请进入希望群,进行讨论。
机器为半包裹机身,将对冷却液的有效控制始终贯穿在救援全程。
补充知识点:“切割伴精准冷却”
传统的冷却方式即手持水瓶冷却,或持瓶倾倒,或将瓶盖钻孔后用手挤压出水,冷却操作的有效程度完全依赖于战斗员的手感。
持瓶倾倒会使流量忽大忽小,无法控制冷却液的流向,低下的准确度使冷却液倒在砂轮片上,既起不到冷却作用,又使砂轮片将冷却液卷起,遮挡切割视线,持瓶倾倒只能在开放空间由上而下进行冷却。
钻孔后持瓶挤压的方式也是使用人力控制,缺乏连续性和准确度,在受限空间里的极限冷却距离不会超过
在处置一起旋耕机时,发现冷却的技、装需要提高。狭小空间切割,冷却已经不能在同一方向施展,只能另择路线,别的路线冷却,距离又太远,只能站在远处泼水。
后来,单位购置了蠕动泵,再配上硅胶管,可以达到实战的需求。特别是处置绞肉机,对冷却的要求比较高,一定更要控制冷却液。形成浸泡或长时冲刷,断面损伤很严重。
蠕动泵工作原理动画
四、对其他争议方式方法的分析
1.外力击碎绞筒。
外力击碎绞筒这一不可思议的方式必须要放置于“黑名单”的第一位。有战例在锤击击碎绞筒的瞬间,被困人迸发出声嘶力竭的惨叫,被困人断指的近端受到猛烈冲击和压迫,产生了剧烈的疼痛,才会形成这样的反应。
此种打开绞筒的方式太过于草率,在不做充分破拆铺垫的情况下,任何企图瞬间打开绞筒的操作都是极具风险的。
2.直接扩张或直接反转。
前文已经对扩张和反转的应用弊端做了详细的介绍,直接扩张的操作产生崩裂次数过多、动静过大,且每一步操作目标极不明确,反转操作则普遍被医生诟病。
3. 剪除托盘后破拆料斗。
剪除连接料斗的托盘是为平放绞肉机的T型结构,方便对机器进行固定,再破拆料斗则是绝对的多余操作,很多战例将料斗剪开一个口子,但最终还是依靠破拆绞筒取手,这一多余步骤明显是试探、摸索形成的操作,通常被困人的手不会被料斗卡住。
4.使用钢锯条等日用工具。
使用钢锯条锯开绞筒耗时过多,有此类战例处置全程用了两个多小时,磨坏了数根钢锯条才完成救援,使用者应该是过度的为规避二次伤害,却忽略了救援的时间,在破拆行动中,最忌讳使用钢锯条、指甲剪这类效率低下的日用小工具,此类工具都是“时间杀手”。
5.“转移到医院再处置”。
出警第一到场就是事发现场时,选择“转移到医院再处置”通常有两种,一是伤势确实过重,重伤之下无暇再顾及断指的再植与否,必须紧急转移至医院救治,二是处置能力有所缺陷,缺乏信心,想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支持。
断指的远近断面均被压迫在潮湿的绞筒内,在伤势并非过重,断指再植具备可能的情况下,让断指尽快脱离恶劣环境才是正确选择。
6.处置前麻醉。
绞肉机卡手对被困人产生的心理冲击和肉体上的疼痛确实会使个别人晕厥,但大部分被困人都能够保持清楚的思维和意识,经向医生求证,处置前麻醉与术前麻醉并不冲突,不会对再植手术产生影响。
在医学的角度的确具有可行性,但在被困人有清醒的意识时,仅仅为减轻疼痛而对被困人施以麻醉,等于切断了被困人、断指近端、救援人感官上的联系,在处置前施以麻醉之后,便无法通过被困人的反应,最直观的判断出切割产生的温度是否过高、扩张产生的冲击是否可以承受。
五、结论
处置绞肉机事故的首要目标并非是单纯的取手,而是对断指远近端的拯救。
应将绞肉机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断指远近端的保护与多种抢险救援中的操作元素融合思考,再行决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橙色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