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中国,有三件大事,在成为年度超热门话题的同时,必将永远记载于历史。这三件大事就是:中国50年不遇的雪灾、5.12四川大地震以及中国人的百年奥运。 如果说奥运会实现了国家和国人的百年光荣和梦想,那么在此之前中国所遭受的两次灾难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也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应对灾难或其他紧急危难事件、怎样更有效地减少国家损失和及时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等的思考,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即使在奥运会热火朝天进行的过程中,与“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等遥相呼应的“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公益慈善救助”等一些从前人们似乎并不常见的词语,仍在社会各阶层包括工商经济界,甚至呈喷发状地蔓延流行。直至今日,即使随着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印象和记忆渐渐远去,而来自政府、社会、经济团体机构的那些对灾难救援和救助反思和总结性思考,都从来没有间断。
一、实施关键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比较重要而困难的任务是救援通用机场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量大,二方面是地域的广泛,三是原本的基础薄弱。由于救援最为有力的工具是直升机和飞机的应用,所以通用机场是基本条件。而覆盖全国所有区域的机场网络本身是成百上千的量,更加上每个机场都是一个成百上千万元的投资项目,所以救援网络机场的建设任务绝非一般的投资项目可比。我们国家过去并没有重视民用航空方面通用航空的建设;因此,就这方面的任务而言,已不是整合资源这么简单的工作了。
即使把全国现有的通用机场全部整合起来,也依然不够使用;现有通用机场翻两番也刚刚够个基础数,增加十倍都达不到理想水准。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需要数千个通用机场;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形成覆盖全国地域的救援能力,配备的直升机、飞机需要量将是成千上万的;这是巨大的装备任务。就直升机而言,我国的生产能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要求。
因此,一边购置、一面生产是必须的;而这就要进行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两方面的工作。这将是产业投资、产业合作,而非一般企业行为了。 要配足中国救援产业需要的直升机,上千架直升机是必要的;以目前中国每年的产量,要十多年才可能完成。我们不可能等待这样的速度来装备中国救援产业,那样要牺牲多少生命啊!救援业,我们已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了,唯有奋起直追一种选择! 建设机场、配备飞机,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投资是巨大的。而救援业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是规模化的建设才能形成所需要的条件,而非一般行业可以从较小的规模干起,逐步扩大、逐级发展。我国的国土和人口规模,决定了我们在起步的时候就要承担相当规模的投资任务。经过初步核算,中国救援产业起步所需要的基地网络不能少于7-8个点;全部满足条件的基础量是200~300个机场。这些点必须是合理的分布在各个地方,以便能够有效的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区域。不用说投资量的多少,但就管理而言,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从营销学的角度讲,观念的转变是最困难的任务。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进程中,要人们把原本由国家政府包下来的救援行动,转而成为市场行为,是十分困难的一项任务。我们要在商业模式、经营机制等方面逐步推进,这不但是救援产业的工作,更需要保险业、医疗业、法律界等等行业的配合。无疑这不会是轻松的工作。但就中国目前保险业的普及程度和深度而言,我们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和促进的工作。
二、任务内容
中国救援产业的创立已经在涌动中萌发,参与其中的救援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呢?中国救援装备网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有三大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首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产业何以立足呢!这些基础设施基本的又有三个方面:一是救援行动赖以启动的信息互动设施,如报警、接警和指挥的通讯系统;二是救援行动使用的工具的停放、启用和维护的基地,如汽车、直升机和飞机都必须有的场地、库房等等;三是救援装备、工具和设备的专业化配置。这些基础设施并非需要从空白中全部投资新建,更多的是进行资源整合,特别是初期如此。其次是建立救援产业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如创立商业模式、行业规范及市场机制。这些任务是软科学,比之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经营推动、而非投资;
因而是更为困难和长久的工作任务。这里面较为重要的是保险业与救援业的合作模式、市场消费群体认可救援企业化、国家将救援产业正式列为行业序列。最后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锤炼,以形成产业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事情总是要靠人来做的,因此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关键。这里讲的人才培养,不是一般意义的员工培训和养成;而是要经过创业的实践和市场的考验,形成能够担负中国救援需要和重任的职业化骨干人才。为此,创立现在尚未有的救援职业学院等专业教育机构是必要的措施。没有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就难以培养;这是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实践来培训的,那就太慢、太费了。
以上三方面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任何一项工作不可偏废、不能独自推进。 当前,中国的保险业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因此,救援业对于多数保险公司而言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中国救援产业要得到保险业的支持,还是较为困难和费劲的;不但需要救援企业的主动积极,更多的需要知识和智慧。现在虽然不少保险企业了解救援业对保险市场拓展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积极配合救援企业的发展还是难能可贵的。而部分后起的保险企业虽然有意与救援企业合作,却由于实力不足和影响弱小而心有余力不足。所以,要在市场中确立救援产业的队伍,让救援企业化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还是需要细致而艰辛的工作来推进的。就创建救援专业教育机构的任务而言,即使整合现有资源的任务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进,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工作。救援业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后的处女地,原有教育系统几乎找不到与之相符的专业。
因此,要在几年时间内培养数十万专业人才,没有几个甚至十余所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特别是,即使与救援业密切相连的通用航空业,也由于过去的底子薄而能力不足;在快速发展的情势下,教育培训任务也需要增加机构的数量与提高档次。如飞行员和机械师的培养,既不是短时间和强化教育能够见效的,也不是只要投资、扩展数量就能立竿见影的。救援产业的技术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装备可以购置;但是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形成。因此,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经营管理骨干、教育师资,就只有在创建和拓展中国救援产业的过程中,努力建设和培养。我们得从基本的知识、规则、规范、教材等等方面着手,一步步的建立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
对于有志于此产业的所有同仁,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毅力是难以从业的;而其中所需要的智慧与技巧,自是不言而喻的。尽可能的沟通与现有可能结合的教育资源之间的联系与渠道,是快速、省力的实现救援业教育培训基础的最佳方式方法;为此,中国救援装备网正在与国际国内的相关救援教育机构联系与合作,以求快速建立起必要的基础机构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