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降温,为抵御严寒,空调、取暖器、电热毯等各种各样的“取暖神器”纷纷派上用场,然而,这些取暖用品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一旦使用不当,便会埋下安全隐患。入冬以来,由于取暖不当造成的意外事故频见报端,本文将为您盘点冬天取暖中常见的意外事故,看看哪些取暖方式是不可取的。
事故类型一:取暖引发火灾
事故
近日,在西安阎良区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洗澡间洗澡时,在洗澡间用盆子点燃少量甲醇取暖,当再次往盆子里添加甲醇时,结果装甲醇的塑料桶被引燃,瞬间发生猛烈爆炸,导致两个孩子烧伤非常严重,一人生命垂危。
取暖误区
甲醇是一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产品,但有些家庭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危害的存在,直到出现问题后才后悔莫及。
对策
在日常供暖中,一定要避免使用甲醇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产品取暖;取暖设备一定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人离开时切忌要切断电源;如果是夜间使用电热毯等取暖,最好在睡前先开启一段时间,上床前便关闭,以免夜里发生意外。另外,目前市面的取暖电器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三无”产品掺杂其中,这些劣质产品的用料不规范,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燃烧或爆炸事故的潜在可能性高,大家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选购正规的产品。
事故类型二:
事故
取暖误区
冬天为了御寒,部分居民会紧闭门窗,在家用炭、木头或者蜂窝煤燃烧取暖。由于供氧不足,这些材料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室内不通风造成了一氧化碳大量积聚,对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尤其是大脑皮质造成严重的损害。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很多人在中毒的前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而当意识到时,往往已经四肢无力甚至晕厥了。
对策
每年燃炭或燃煤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居民最好尽量避免这种取暖方式;如果真确要采取这种方式取暖,一定要谨慎注意室内通风,同时避免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事故类型三:
事故
近日,武汉一女白领晚上贴暖宝宝睡觉,结果肚皮上被烫出水泡。
取暖误区
上面的案例属于典型的“低温烫伤”。所谓低温烫伤,就是指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冬天,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等价格便宜、取用方便取暖产品大受欢迎,很多人抱着热水袋一抱就一整夜,肌肤长时间处在高温的状态下,稍不注意便可能造成烫伤,这类事故在老人和小孩身上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
对策
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避免长时间的接触,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在使用诸如暖水袋一类的取暖产品时更要注意。最好能够在皮肤和热源之后增加一层隔离,比如用厚毛巾包住热水袋等,然后再使用;取暖产品在充电时要暂停使用,充电结束后要及时拔下电源插头。
事故类型四:
事故
一位9岁的孩子早晨醒来时嘴唇干裂、脸色暗红,同时,目前还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一滩血。医院检查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屋内整夜使用电暖器而导致鼻粘膜干燥、红肿,从而引发鼻粘膜出血。
取暖误区
冬天很多人会过度依赖有供暖的环境,然而,据专家介绍,采用取暖设备可能对身体器官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长时间使用,更容易造成身体过度失水而引起诸如皮肤瘙痒甚至鼻孔出血等问题。
对策
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长时间处在供暖的环境中,更要避免供暖温度过高。使用取暖设备期间,要多给身体补水,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另外,可以适量的使用一些补水保湿的身体护理产品,增强皮肤的补水锁水功能。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