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火灾规模的持续增大和应急救援任务的不断扩展,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成为公安消防部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做法,探讨构建特色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一些观点。
一、建立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
以一线官兵为灭火救援主力军,其他岗位官兵为辅助力量的传统消防部队后勤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在各类多样化、复杂化火灾扑救和事故救援需要。因此,必须在保障模式上实现根本性变化,转变以往“重作战、轻保障”的发展思路,把战勤保障工作作为灭火救援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到部队各个层面,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制,使之更加贴近实战,为成功扑救重特大火灾和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拓宽后勤保障功能的现实需要。
以往的后勤保障只突出平时保障、自我保障和物资保障,战勤保障体系是对以往后勤保障的改革和完善,把保障功能向实战延伸,将战时保障、社会保障和技术保障纳入保障体系之中,实现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相结合,自我保障(部队内部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物资保障与技术保障相结合,全面拓宽后勤专业化、社会化和系统化保障功能。
(三)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支自成体系的战勤保障队伍,形成较为科学的战勤保障模式,能有效促进后勤保障能力的增强。当前消防部队所承担的任务对后勤保障服务提出的要求是:保障物资按需储备,品种齐全、数量充足;保障队伍训练有素,专业化素质过硬;保障装备功能先进,贴近实战,模块化编配;保障管理精细正规;保障方式机动灵活。在玉树、芦山、鲁甸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大连“7.16”爆炸火灾事故等重大救援中,战勤保障机制的启动,迅速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一)覆盖全域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自2007年公安部消防局进行战勤保障工作改革以来,以战勤保障大队为枢纽、战勤保障中队为骨干、战勤保障班(组)为节点的三级战勤保障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实现了辖区范围内快速保障。同时,公安部消防局布点设置的公安消防部队物资储备库、运输保障队、医疗救护队和装备维修中心发挥了支撑和拳头作用,强化了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网络覆盖。
(二)专业全面的保障功能初步具备。
目前消防部队着力于完善物资、生活、技术、联勤保障等功能模块建设,配备炊事车、宿营车、发电照明车、加油车、供液车、装备维修车等战勤保障车辆,基本涵盖了部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范围,各地战勤保障单位突出技术保障,基本具备了消防车辆装备维修、改装和研发等能力。同时,各地建立了生活、物资储备、运输、卫勤、装备维修等专业化保障队伍,实现了全天候全功能保障。
(三)因地制宜的运行机制初见成效。
全国各地消防战勤保障队伍结合人员编制、勤务特点、保障对象,在建队形式、组训模式、经费保障、警地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为解决战勤保障人员编制少的难题,将战勤保障大队与培训基地、特勤中队或警勤中队合建,同管同训,一人多责。针对战勤保障大队勤务特点,开展战勤保障“六熟悉”活动,健全日常管理制度,研究战勤保障科目和操法,组织岗位练兵和比武竞赛。
(四)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发挥作用。
提请政府制定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权限和义务,依靠灭火救援联动响应制度,联合医疗救护、建筑、化工、核生化、环保检测、石油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现场处置决策,并为专业类灭火救援预案和大型灭火救援演习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咨询,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三、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管理和运转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多方原因,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在队伍的“建、管、训、用、养”的机制建设方面,各个环节由于主体不一,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无法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保障效能;在对战勤保障队伍教育训练、日常管理、考核评比、调度指挥等业务指导、业务培训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在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战略保障作用方面需要就进一步拓展;在日常组织开展战勤保障训练和演练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各方力量协调和联动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战勤保障队伍既是各级公安消防机关职能部门,也是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一支应急保障队伍。其重点依托社会资源进行保障,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各行各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目前,许多战勤保障队伍还只靠消防部门单打一,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细致的协调和联络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实现同步保障。
(三)实战中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消防战勤保障队伍建设起步较晚,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灭火救援保障过程中,如何体现战勤保障队伍的“造血”功能,如何确保保障内容的“及时、准确、快速、不间断”等等,还需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升。
(四)专业保障人员缺乏。
消防战勤保障队伍编制不合理,车多、装备多、人员少的矛盾突出。战勤保障岗位缺乏高级士官编制,部分技术业务骨干难以保留。战勤保障大队工作经历未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影响战勤保障岗位干部发展。战勤保障缺乏专业化培训,制约了战勤保障人员素质提升。
四、对构建具有特色的战勤保障体系的思考
(一)必须依托党委政府,将消防战勤保障基础建设纳入地方公共事业整体规划之中。
建立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最为关键的是经费的争取和资源的调配。消防部队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队伍之一,有着良好的社会化保障基础条件,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将消防战勤保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公共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为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短期建设和长期发展提供持续性的经费保障。
(二)必须进行科学练兵,在消防战勤保障队伍能力建设上求突破。
战勤保障队伍的运作在人员选配、业务开展、装备配备上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将一些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实战经验足的人员选配到此岗位上来。在战勤保障业务训练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化管理。消防战勤保障队伍作为一支随时遂行出动的保障部队,必须建立和完善队伍管理、物资管理、执勤作战等方面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现有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制度细化,以确保各项保障功能发挥实效;二是专业化训练。通过合理的战斗编程,模拟训练、操作操法训练、想定作业训练等手段来提高战勤保障队伍向高效、综合、专业型方向发展,使各功能保障模块发挥最大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不同作战任务、作战任务的不同阶段的全方位保障;三是规范化备战。战勤保障队伍日常管理、使用的物资装备量大、技术要求较高,为确保任务执行过程中,各类物资装备能顺利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物资装备管理、补充、维护和使用规程,提高队伍各类人员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业务素质,强化业务训练,才能使各类物资装备物尽其用。
(三)必须坚持规范运行,在消防战勤保障功能发挥上求实效。
一是健全完善战勤保障功能。要从实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勤装备购置计划,保证战勤保障装备性能先进、功能齐全、实用性强。
二是提高战勤保障科技含量。根据灾害事故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及时收集灾害事故的基本情况、灾害评估、灾害特点、指挥机构、力量编程、战术措施、战勤保障措施以及社会联动等信息,为战勤保障、战勤指挥提供直接的、科学、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
三是增强实战保障能力。要把一线需求作为牵引,正确把握保障重点,合理部署战勤力量,通过科学制定保障计划,及时筹措装备物资,对战损装备器材进行抢修,从而提高战勤保障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时效,确保战勤保障始终与救援行动同步。
(四)必须建立联勤网络,在消防战勤保障建设长远发展上谋深化。
一是整合社会联动力量。继续推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消防队伍为主体、其他力量协同配合的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调集社会联动力量,使战勤保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实现社会化“大消防”的良好格局。
二是必须拓宽保障渠道。由于各种火灾或灾害事故波及面大、被困人员多,调集到场的单位多、人员多、装备多、需要处置的时间长,需要方方面面的专家和技术。所以要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思路,在车辆维修、医疗急救、饮食保障等方面,依托社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应急保障力量,延伸保障网络,实现就近保障。再次,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主动加强与当地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推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驻军、武警、民兵、医疗急救、交通运输、建设等部门,以及市政工程、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体系,从而明确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力量在各种重要事故抢险救援中的职责、任务、以及调动指挥的要求,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以利战时的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建立起覆盖全区域保障救援网络,形成社会救援联保体系。
公安部消防局在辽宁举行了一次持续48小时的石油化工火灾灭火救援跨区域实战演练。这次演练参演力量多、作战时间长,营地搭建、装备保障、灭火剂保障、伙食保障、通信保障等战勤保障任务极为繁重,是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此次演练战勤保障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集中保障。
本次保障首次体现了“大保障”的理念。一是科学布阵构建综合体系。由于参战力量多,演习采取了集中保障的方式,保障集结场地为
(二)专业保障。
以往实战演练、灭火作战、应急救援中的战勤保障多以后勤部门为主体,补给任务虽能完成,但缺乏专业性,对前方所需各种保障缺少预见性,易贻误战机。本次演练做了有效调整,一是增补灭火专家提升专业能力。在保障指挥部内增设了战训专家人员,大大增加了战时保障的先见性和专业性,如集结地选择、人员配备、车辆器材装备、灭火剂种类、社会联动力量、专家组成员等方面都吸收了战训专家的建议,使整个保障工作运转科学、实用、及时。二是调集社会专家发挥综合效能。在餐饮配送、电力工程、工程机器操作、卫勤防护、通信传输、车辆维修等方面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各方面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饱和保障。
此次演习除了在作战人员和保障人员比例上有所突破外,在灭火剂保障上也实现了饱和供给。一是泡沫药剂充足可靠。本次演练作战对象最大的原油罐为2.
(四)随行保障。
本次演练的战勤保障工作重点解决了体系建设、统筹规划中存在的保障局限性、物资储备不足、战勤人员专业业务素质不高和人员少的问题。一是人才重组形成合力。专家组建设突破了以往消防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现场发生事故后由厂家、石化企业、公安部灭火专家、燃气、港口等数名各个专业对口的专家,对演练的综合处置提供了科学和实用的处置建议。二是阵地前移快速处置。部分消防车厂家、消防装备厂家、当地政府联动单位、消防退役官兵都派出相关技术人员,随行保障,在这次演练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演练中出现了高喷车故障、水泵故障、移动炮故障、照明故障、通信、特种工程机器操作、灭火剂供给等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处理。彰显出“重视人才和召回机制”对灭火救援和战勤保障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