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消防手册》核生化事故救援安全指导原则

发布时间:2018-01-02点击量:1524

一、前言

核生化事故是指由化学毒剂,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等导致人类伤害恐怖事件或突发的核生化事故。核生化事故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如果处置不到位,不但会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还有引起民众恐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噪声不利影响。

本指导原则无法涵盖之特殊情况(非正常环境)下,现场人员应发挥专业判断,结合人、事、时、地、物的整体情况,作最合适处置。


二、灾害特性

1、灾害规模大,波及范围广

2、破坏性强,杀伤力大,污染面积广

3、隐蔽性

4、社会影响范围广

5、救援难度大


三、历史案例

1、发生时间:201410X日。

2、发生地点:XX港口XX核电站。

3、现场情况:

XX核电站3号反应釜,由于工人操作不当发生爆炸,导致反应堆发生泄漏,接到报警后,辖区中队出动3部消防车前往现场处置,途中指挥员与报警人联系后立即向指挥中心请求增援,随后消防支队立即启动核生化事故紧急救援预案,增调特勤大队泡沫车,水罐车,防化车,生化洗消车,核生化侦检车到场处置,并联系相关单位到场技术支持,经消防队员的反复侦检和专家的研判,并无发现核泄漏,经过六个小时的努力,成功的处置了险情。

4、伤亡情况:1名工人受伤。

5、案例分析:

1、由于工人不熟悉流程,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2、第一时间内应该向上汇报,请求增援。

3、进入厂区救援的人员应及时做好洗消工作。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启动核生化事故处置预案,立即询问报警人(单位)现场情况,有无发生火灾或人员被困等。

2、联系相关单位协同处置

确定现场情况后,应立即向上报告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协助处置核生化事故。

3、部署位置

物质有泄漏、滞留于现场的可能,消防车应停靠在上风、横向()风处,而且不能让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并严禁烟火。

4、有毒物质无色无味

不能因为现场没有发现异味,或没有看到有色的可疑物质而掉以轻心,因为很多有毒物质是无色无味的。

5、先穿戴防护装备

如果是核生化灾害,要先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再行动。

6、危害辨识

到达现场时,指挥官要从相关人员那里取得物质种类、物质特性、外漏情形及气象条件等情报(询问现场相关人员,查询安全数据表、联合国编号、利用气体检测仪或检知管检测)。在未知物质类型或污染物种类下,不可贸然行动。

7、严格的区域管制

划定出警戒区域,做好严格的区域管制,防止装备不足的人员闯入危险区域,或将危险物带出导致灾害扩大。

8、指挥站及人员待命地点

划定警戒区域时,现场指挥员应考虑指挥站及人员待命地点(风向、地势、人员进出路线等)

9、警戒区内适当防护装备

在警戒区内活动人员应穿戴适当个人防护装备,不能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入现场。

10、执行洗消程序

所有从污染现场出来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洗消程序,避免将危险物质扩散。

11、避免二次灾害

核生化灾害处理后的固、液、气体都可能有毒性,要注意回收处理避免二次灾害。

12、注意救援人员状况

指挥员要时常观察队员身体状况,队员如果身体产生不适时,要立即向指挥员报告。

13、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应避免在警戒区中饮食及吸烟,以避免放射性物质经口吃入或吸入体内。如果有外伤伤口,不能进入污染区域,救灾时要戴手套,出警戒区一定要洗手,以避免经皮肤吸收。

14、了解放射线相关信息

要先了解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放射线种类,依据放射线种类选择侦检仪测量放射线强度、活动环境等。

15、减少不必要的曝露

远离辐射源,当得知核能外释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尤其不要在没有适当装备的情况下,贸然进入现场。

16、缩短曝露时间

尽量缩短暴露时间,执行任务时应采取多人轮替,以减少个人曝露时间。

17、辐射污染追踪检查

在抢救时暴露在放射线或是被污染的救援人员应与专家会诊,必要时要进行身体检查与追踪。

18、水雾稀释及泡沫覆盖

毒化物外泄时,根据它的化学性质及现场环境状况,考虑用水雾稀释或者泡沫覆盖,减少有毒蒸气的挥发量。


五、结语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及安全注意事项,可得出下列结论:

1、核生化灾害发生机率较火灾或其它天然灾害低,救援人员相对不熟悉,要通过模拟演练熟悉救援技术。

2、核生化灾害因为灾害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在情况不明的时候,不可贸然进入灾区。

3、面对核生化灾害,要严守警戒区安全规范。

4、核生化灾害抢救是团队工作、跨机关、跨领域的工作,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将灾害降至最低。


本文资料来自《台湾消防手册》,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