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应急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7-08-23点击量:2501

[摘 要]本文阐述了四川省应急产业的现状,对应急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四川应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四川省应急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产业;产业集聚

1 引言

应急管理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应急产业是为应急管理提供应急科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为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和应急服务的多领域、多交叉产业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立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将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这将带动巨大的公共安全需求和应急市场需求。因此,发展应急产业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建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2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发展应急产业是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物质基础,是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2006 年我国首次提出发展应急产业,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 号)。应急产业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目前,我国应急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宏观环境不断优化,发布应急产业发展重点目录,四川等18 个地方出台实施意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启动实施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突破灭火/ 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移动医疗急救设备等重大应急装备技术。产业集聚呈现新格局,启动建设首批7 个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部分地区积极谋划率先发展。行业骨干力量不断涌现,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领域发展了华舟应急、新兴际华、詹阳动力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企业。行业管理日益规范,建立应急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组建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发布一批应急产业标准。落实适用于应急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设立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专项资金,有力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应急产业达到近万亿产值规模。

3 四川省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四川省先后成功处置了非典、“5.12”汶川地震、“4.20”庐山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带动了一批应急装备与技术、应急产品、应急服务实现应用,应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3.1 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产业布局合理

四川省工业门类齐全,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应急救援整体装备、消防安全防护与个人医疗防护产品、应急管理咨询与应急服务等方面产业基础雄厚。四川省涉及应急产业的产业园区有20 多个,形成以“成都”为核心,以“绵阳、德阳、泸州、广元”为四带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这“一个中心,四个发展带”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应急产业布局,以成都为科技创新核心,带动并引领“四带”,形成多元化协同发展的应急产业格局。

3.2 产业链高效整合,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成都作为四川省科研与创新中心,其地震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在全国领先,并以此为契机,整合生物工程、通信、轻工化工、教育等产业,促进应急监测预警与预防防护类产品协同发展;以绵阳国家防灾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应急产业已经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在防震救灾设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等产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00 亿元;中德应急装备制造园区为基地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业,整合应急装备研发、制造、物流以及培训等产业节点,形成应急设备生产、应急救援与处置、应急服务为一体的高端应急产业链;泸州依托机械产业基础,在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置产品方面优势突出;广元的经开区、苍溪经开区、利州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在小型救援设备、小型个人防护产品等方面,基本形成产业发展规模,并逐步扩大。

3.3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据我委统计情况,截至目前,四川省涉足应急产业领域的企业多达500 多家,纳入应急产业产品目录有1000 多种,其中专门从事应急产品研发生产的、有一定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有10多户,中小型企业150 多家。如东汽、九州、长虹、邦立重机、特飞科技等大型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核应急救援设备、大型机械设备系统集成、救援设备成套与工程实施服务能力,产业集中度高,并带动德阳经开区、绵阳经开区、成都高新区、泸州经开区等工业园区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从产业发展领域来看,出现一批具有明显应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如在监测预警领域,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ICL 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100%,西南科技大学的放射性污染远距离测量和机械剥离去污机器人系统、强辐射环境视频监控系统的特色也十分突出。在预防防护领域,如威特龙公司生产的大型石油储罐主动消防安全防护系统领先全国。在救援处置领域,如邦立重机生产的846 吨级系列反铲液压挖掘机和加装液压锤装置特色十分明显。

3.4 应急市场需求迫切,应用前景广阔

四川地处西南,地势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尤其在经历两次大自然灾害后,更加意识到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离不开应急产业的物质支撑,更加意识到应急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了创新、绿色、协同、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公共安全需求作为基本,大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引导社会公众的社会安全意识,带动了巨大的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3.5 科技创新能力强,应急服务形态多样

四川省科技资源丰富,应急技术、服务和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强,尤其在成功应对两次大地震之后,四川省在应急管理咨询、灾害防治避难工程、应急救援服务等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示范效应显著。一是拥有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的“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等综合性的应急服务机构。二是拥有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实验室等专业科研和教学机构。此外,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也在应急技术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研究能力。三是四川省威特龙、森田、邦立等专业企业拥有相应的研发平台外,九州、成都航天设备有限公司、华日、科伦等企业也拥有较强的应急技术研发能力。四是商用无人机协会等产业联盟等也能够为应急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目前,四川省已经在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等领域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

总之,应急产业是构建西部综合应体系,推进地区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可以提高地区公共安全水平,带动区域多种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四川省经济的稳定增长。

4 有效推进四川省应急产业发展的建议

长期以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工信部有关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战略部署。7 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55 号),提出四川省发展应急产业的重点工作,制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成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各级政府部门将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这个新兴产业,将发展应急产业作为四川调结构、改方式,促升级的重要举措,将应急产业发展成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1 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职能

完善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各种市场主体进入应急产业。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的氛围,积极做好安全监测预警和安全防护工作引导。创新应急产业发展机制,抓住互联网+ 和大数据发展的+ 云计算机遇,成立应急产业协会,应急联盟等,抓住互联网+ 大数据发展+ 云计算机遇,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大力促进应急产业创新、开放、协调和共享发展。

4.2 是大力培育应急市场,加大应急产业供给

发布国家支持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目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紧急医疗救援、道路救援、航空救援等应急服务发展。完善矿山、高层建筑、学校等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推动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合使用。研究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应急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4.3 是加强应急科技创新,引领应急技术运用

支持一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围绕应急产业发展需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利用科技部、工信部启动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业技术装备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联合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应急技术,积极争取和支持在川研发机构在川转化研发成果。

4.4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应急产业格局

大力支持产业链整合发展,将应急装备制造纳入高端制造业进行重点培育,灾害预警预测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抢险处置与个人防护纳入生物医药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区域间合作,统筹全省应急产业空间布局,集中整合优势资源,率先实现重点突破,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围绕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格局,引导产业加快集聚,重点围绕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四个重点方向,打造应急产业基地。其中,成都重点打造集创新研发、加工创造、现代物流、培训服务一体的具有较强公共安全与应急支援能力和保障能力的综合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德阳依托中德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打造成应急产业示范开放合作基地。泸州依托机械产业基础打造应急救援产品基地;广元打造预警预测产业基地,绵阳重点打造以通用航空为主的应急产业基地。

4.5 培育产业骨干企业,促进应急产业集聚

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自主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集团)。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共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引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集聚效应强、外向度高的大企业大项目。推动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引导大中小企业合作。

4.6 加强产业开放合作,扩大应急产业影响

充分利用中国(成都)西部国际博览会、汉旺论坛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开展组织多种形式国际应急产业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合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将应急产业相关内容纳入鼓励外资投资目录,吸引国外优秀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西部国际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开展好国际应急产业发展论坛,组织省内外知名的应急产业企业参展参会,邀请应急产业发达的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国际知名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到会参展和参会;加强与国际应急协会、联盟的交流。还要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文资料来自《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7卷第22期。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