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洪水灾害又是其中经常发生、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的灾害。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 农田受淹面积约930万公顷, 减产粮食约150-200亿公斤。
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死亡3万多人, 1975年河南大洪水死亡2.6万人, 1994年我国南北方的大洪水造成8个省区1.39亿人受灾, 2005年长江流域共700余个县市8300多万人受灾,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作为永远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 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 必须把抗洪抢险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行动样式, 深入研究、充分准备、高效指挥、严密组织、密切协同、全面保障, 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防汛抗洪抢险演练
一、军队组织实施抗洪抢险行动的特点
组织实施抗洪抢险行动既有其他非战争军事行动共有的规律, 也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季节性、地域性明显。除冰凌洪水和一些因短时强降雨造成的局部洪水灾害外, 绝大部分洪水灾害发生在汛期,对于我国来说通常是6至9月份。洪水灾害特别是重大以上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大湖流域, 尤其是国家7条防汛重点江河流域。
二是险情突然、时效性强。近年来,大暴雨、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趋于频繁, 洪水灾害的突发性日益凸显。
此外, 在抗洪抢险行动中, 各个堤段均有可能因洪水长期浸泡发生危险, 必须随时做好到各个点上执行任务的准备,对抢险救灾行动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三是用兵量大、专通结合。国家7条防汛重点江河中任一个发生全流域性洪水灾害就可能动用万人以上兵力, 多条江河同时发生洪水灾害时兵力需求量将更大, 98抗洪行动中全军和武警部队共动用兵力达到40多万人。同时, 在抗洪抢险行动中既有封堵决口、排除管涌等专业抢险任务, 也有巡堤查险、搬运沙袋等非专业抢险任务, 这就决定了抗洪抢险行动中不仅要有管用的专业力量, 也要有足够的通用力量。
四是力量多元、协调复杂。抗洪抢险力量不仅有军队、武警, 也有民兵预备役和人民群众, 这些力量平时沟通联系少, 在抗洪抢险行动中要统一行动、形成合力, 对指挥协调工作要求高。
五是保障困难、条件艰苦。洪水灾害多发生在阴雨炎热的季节, 天气条件恶劣。参加行动人员多, 住宿条件难以保证。洪水往往会破坏道路, 导致交通不畅, 各种补给难以及时保障到位。
二、军队组织实施抗洪抢险行动的重点工作
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 军队在组织实施抗洪抢险行动中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充分有效的行动准备。
二是开展针对性预先准备主要是指每年汛期来临前或刚进入汛期时的准备土作。担负抢险救灭任务的部队应主动与任务地域气象、水利部门取得联系,准确了解当年汛期天气趋势、防汛工程和当地防汛准备等情况, 进而综合分析判断当年防汛形势。视情组织防汛勘察, 实地察看主要防洪工程和险工险段,预先确定重点任务地段, 预选机动道路。根据防汛情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修订行动预案,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训练, 补充抗洪抢险专用装备物资器材。
三是做好有效的直前准备一主要是指任务区域发生洪水灾害或接受到上级预先号令、行动命令时的准备工作。担负相关地域抗洪抢险任务的部队应进一步向上级了解任务, 抢修装备器材, 组织物资装载, 做好机动准备。迅速派出先遣人员, 勘察部队机动路线, 为后续部队机动创造条件, 与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取得联系, 了解险情灾情, 确定各任务点的具体兵力需求。根据掌握的情沉和部队人员装备实际调整确定指挥编组和行动编成, 快速机动进入指定位置展开抗洪抢险行动。
二实施精确高效的组织指挥
一是在人员编组上精干实用任务部队建立指挥机构时。应以作训部门牵头, 通信、动员及后勤、装备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既要保证指挥机构内部能够高效运转, 又要能涵盖到各个专业和协调保障人员, 确保指挥员决策正确、迅速。同时, 在人员编成上要精干, 以减轻地方负担。军区、军兵种以上机关应按险情灾情的严重程度预建前进指挥所、现场指挥组、现场协调组等不同规模的指挥协调机构, 根据险情灾情实际,在基本指挥所连续掌握、指挥部队抗洪抢险行动情况的基础上, 适时组织相应规模指挥协调机构到一线指挥协调部队行动。
二是在指挥方式上统分结合。统, 就是在同一地域内执行任务的力量应实施统一指挥, 军地抗洪抢险力量的协调由军地双方共同组建的联合指挥机构负责, 部队抢险救灾力量的指挥由参加抗洪抢险行动部队的共同上级派出指挥机构或指定的部队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分, 就是在某一区域内的抗洪抢险行动由指定任务部队指挥机构实施具体组织指挥。采取这种统分结合的指挥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对各种抗洪抢险力量的统一调度和使用, 达到反应迅速、行动快速、互为增援的目的, 利于集中力量排除重大险情。另一方面保证了部队指挥员有充分自主权, 调动部队参加抗洪抢险行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在重点地段上靠前指挥。在抗洪抢险的重点地段通常集中了大量的抗洪抢险力量, 各种力量能否统一行动对于发挥军队抗洪抢险力量突击队作用尤为重要。此时, 必须由各部队的共同上级或其指定的权威指挥机构靠前指挥协调部队行动, 才能保证抗洪抢险行动协调有序。在98抗洪后期, 军委明确在长江中下游抗洪的武警部队由南京、广州军区统一调度指挥, 保证了各任务部队之间的密切协同和集中统一, 对于取得抗洪抢险行动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采取灵活科学的用兵方法
一是就近用兵, 应对突然。民兵、预备役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和军分区、人武部统一指挥协调, 利用距离近、情况熟的优势, 着眼应对溃坝、山洪、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 就地就近使用兵力, 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当地驻军兵种部队院校的支援下, 按行政区域划片负责。当地军兵种部队院校和附近驻军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 就近调用, 迅速投入, 以救生、固堤为重点, 稳定人心、控制灾情。
二是建制用兵, 形成拳头。抗洪部队必须协调行动, 迅速形成拳头力量。当需要投入较大规模兵力时, 在同一任务地区应尽可能成建制用兵, 确保指挥顺畅、保障到位、管理有序, 增强抗洪救灾部队突击能力, 提高兵力使用效益, 使抗洪救灾部队成为中坚力量, 真正当好抗洪救灾行动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三是量灾用兵, 留有预备。抗洪救灾行动应以地方防指和省军区系统组织人民群众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展开, 当险情进一步发展、扩大时, 部队应根据灾情的发展, 量灾用兵, 迅速投入、逐次投入。具体兵力需求由省军区系统归口承办, 结合汛情灾情实际, 会同地方政府研究确定, 既避免了小灾用重兵, 又确保始终掌握充足的预备力量, 一旦险情出现新的发展变化时, 能有足够的兵力及时应对。
四是重点用兵, 确保关键。洪水灾害尤其是重大、特大洪水灾害险情多、范围广, 如果所有险情、每个地段都要部队来排除和防守, 一方面部队的兵力有限, 无法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也势必造成兵力分散, 难以完成任务。因此, 在抗洪救灾行动中, 部队应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有关要求, 以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为重点, 集中兵力关注江河湖泊干堤、江心洲、行蓄洪区、病险水库等重要目标, 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 确保重要目标安全。
五是专业用兵, 发挥特长洪水灾害险情多样。 抗洪救灾行动应根据不同的险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特别是封堵干堤决口、爆破分洪、水上空中救生等抢险救灾行动, 组织难度大, 专业要求高, 必须充分发挥专业部队的特长,专业用兵。可根据抗洪救灾行动的任务需求, 将工兵、舟桥、陆航、医疗、运输等专业部分队分别编组为分洪爆破、水上空中救生、卫生防疫、物资运输等专业抢险队伍, 有针对性地赋予抗洪救灾任务, 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和使用效益。
四开展密切协调的协同配合
一是密切军队与地方人民群众的联系。军队打胜仗, 人民是靠山。军队要打赢抗洪抢险战斗, 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配合。抗洪抢险行动中, 人民群众是主力军, 人员多、地形熟, 但统一行动意识弱军队是生力军和突击队,突击力强、不畏艰险, 但力量有限, 只有充分发挥各自优长, 实现优势互补,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动效益, 减少灾害损失。从军队的角度来说, 一方面是要做到秋毫无犯, 处处想到群众, 杜绝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 始终树立人民军队为人民爱人民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抗洪抢险行动的间隙,多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二是搞好执行任务各武装力量的协作。在同一地域执行任务的部队, 应主动互通情况, 主动协作配合, 主动为对方行动创造方便, 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不揽功不诱过, 真正形成抗洪抢险合力。在相邻地域执行任务的抗洪抢险部队, 虽然任务有区分, 但抗洪抢险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发现友邻任务地域发生险情时, 应主动行动、主动通报在友邻力量不足提出支援请求时,应尽最大能力给予兵力和物资上支援在友邻有其他困难时, 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三是加强省军区系统与执行任务部队的协调。省军区系统是军地联系的桥梁纽带, 同时也是军地抗洪抢险联合指挥机构的重要成员单位, 具有与地方联系密切、情况熟悉的优势, 同时其所指挥的民兵预备役人员也是抗洪抢险行动的重要力量。在省军区系统与执行任务部队的协调中, 省军区系统应充分发挥军地双方都比较熟悉的优势, 既要向地方政府准确反映部队的抗洪能力、存在困难等实际情况, 积极为部队各项保障创造便利, 也要及时向部队通报联合指挥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有关决定、安排等,介绍当地险情灾情, 协助部队做好现地勘察等, 执行任务部队应及时通报本部队能够担负的任务、行动能力等情况,在尽可能立足自身搞好保障的同时, 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准确提出后勤和装备物资器材保障需求。
五组织可靠有力的政治工作和综合保障
一是灵活开展政治工作, 始终保持高昂斗志。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也是激发广大官兵高昂士气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武器。充分运用誓师动员、挑硬战、板报、媒体等多种方法和手段, 利用就餐前、抢险时等各种时机, 简单实用、快速高效、多样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大力宣扬抗洪军民的英雄事迹, 不断鼓舞抗洪官兵的士气斗志。采取社会、部队、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 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广大官兵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党为国为民排忧解难的高尚品质, 真正使广大官兵树立视灾情为命令、视人民为父母的意识, 自主自觉自愿地做好抗洪抢险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做到党委支部坚强领导, 党员骨干率先垂范, 领导干部靠前指挥, 以强有力的领导和党员、领导、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官兵在抗洪抢险行动中冲锋陷阵。
二是多手段组织通信保障, 确保指挥通信顺畅。没有通信就没有指挥, 没有指挥就没有统一行动, 没有统一行动就无法形成抗洪抢险合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指挥通信问题始终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抗洪抢险行动的通信问题也不例外。洪水灾害来临时, 可能冲垮通信塔台、冲毁通信线路, 恶劣天气也会影响无线通信效果。因此, 在组织抗洪抢险通信保障时, 要充分考虑复杂困难情况, 不仅要建立依托地方通信系统的有线无线通信, 还应建立军队自身的有线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体系,条件具备时, 还应建立视频通信系统,以提高指挥效率, 要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保底手段, 都能保证指挥需要。
三是联合实施气象水文保障, 准确掌握汛情灾情发展。准确及时的气象水文保障是预测汛情灾情发展和组织抗洪抢险行动的重要依据。要在充分运用军地各方的气象水文保障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到地方气象水文部门装备先进、经验丰富, 且已形成了守备的体系, 在抗洪抢险行动中, 抗洪抢险部队应直接或通过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加强与地方气象水文部门的联系, 及时掌握天气发展趋势, 特别是了解汛情雨情的可能发展变化, 准确掌握汛情灾情发展, 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超常组织后勤保障, 努力改善行动条件。洪水灾害往往会造成交通中断拥堵, 对后勤运输和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抗洪抢险行动的后勤保障应依托当地联勤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力量, 就地取材, 就地补给。各级在组织后勤保障时, 应主要采取下放保障权力方式, 给抗洪抢险部队以充足的保障经费和充分的自主权, 由各部队自动实施保障。针对部队急需的保障物资而当地无法解决时, 应集中力量, 采取超常规方法, 想方设法及时保障到位, 以确保抗洪抢险行动的正常实施。
五是精心组织专业装备器材保障,保证实用够用管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肩扛手抬作业虽然还没有完全抛弃, 但先进的专业装备器材在抗洪抢险行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训练和装备保障部门应充分研究抗洪抢险行动中可能遇到的险情, 提出专业装备需求, 积极采取向上请领、自购、联合厂家研发、协调地方解决等办法, 尽可能为抗洪抢险部队配备必需的专业装备器材, 以提高行动效率和抢险能力。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