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日本防火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建设
第一节早期消防设备
日本江户时代的消防是通过破坏火灾周边的建筑物以防止火势蔓延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也叫做破坏消防。当时消防所使用的工具有七种,分别为缠(消防的标旗)、龙吐水(喷水设施)、大团扇、梯子、莺口(消防钩,棍棒前端安有铁钩的消防工具)、刺又(钢叉)、玄蕃桶(装水用的桶)。消防旗手爬上梯子并下令在他所站的位子让火势停止,挥舞标旗用来鼓舞士气,通常第一个爬上的人大家都称其为英雄,但也有刚爬上就掉下去丢掉性命的人。龙吐水是用来喷水的装置,相当于水泵,而其所用的水则是用玄蕃桶装好运过来的。莺口和刺又则是用来破坏建筑物的道具。大团扇是为消防旗手把火粉扇掉。当时的消防员在到达现场之前将全身浇透。在庆长6年(1601年)的大火之后,幕府下令将所有的茅草苫的屋顶改成木板屋顶。随后瓦屋顶也流行开来,但是明历的大火之后,瓦屋顶也被禁止使用了。原因是火灾时瓦掉落容易造成伤亡。享保7年(1722年)幕府下令江户市中使用土仓结构的房屋,即像土仓一样四壁用泥土涂抹,用来防火。
除了以上介绍的日本江户时代的消防工具和消防建筑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户的街道上到处都可见的火望楼,在火望楼上设有一个半钟,在火灾发生时通过半钟的发声不同向盯人们通知火灾地的距离。钟声越急促,火势越近。
第二节近代消防设备和产品
日本有精良的消防装备和现代化消防通信指挥系统。通常一个消防队都会配备一辆消防救助工作车以及救助器材用来切断、破坏、测定以及搜索救助被困人员等。消防车辆都安装了AVM(车辆动态管理系统)和GPS(全球测位系统)定位系统,与通信指挥中心相连,车辆位置和动态信息全部都能够显示在指挥中心的车辆状态显示屏和电子地图上面。另外,东京消防厅消防队配备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的设备例如无人喷水车、远距离大量送水装备车、高空喷水车和照明电源车等,另外还有红外线探测仪、声音探测仪和生命探测仪等高科技救助器材。,日本新研制的消防泵不仅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油耗低、噪音小,而且排放的废气完全达到环保的要求。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消防法》的制定,规定学校、工场、医院、百货店、旅馆、地下街、餐馆、复合用途防火对象物及其他法令规定的防火对象物必须设置消防用设备、消防供水以及灭火救援所需的消防设施等。具体包括灭火器、消火栓等灭火设备;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家庭用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等报警设备;滑台、疏散梯、救助袋等疏散设备;防火水槽等消防用水;排烟设备、连接洒水、供水设备等灭火活动中必要的设施以及特殊消防设备。此外,还规定这些防火对象物必须使用满足防火性能基准的窗帘、地毯等防火物品。这些设备较江户时代的消防工具已经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关于建筑物的防火措施,根据日本《建筑基准法》的规定,医院、住宅楼、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规模较大的必须为防火建筑物,即必须使用法律所规定的防火材料进行建造。并在这些防火建筑物中配备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专用避难楼梯和通报、灭火等相关的消防设施。此外,在各层选取相应的避难所,避开纵向火势蔓延和烟雾扩散。由此可见,对于建筑内部的防火措施也比江户时代的发展进步了很多。
据日本《消防法》第八条的规定,高层建筑、地下街、旅馆、医院、福利院、游乐场、百货商店等公共场所所使用的窗帘、地毯、展示板、帘幕及其他物品必须具有达到法定标准以上的防火性能。对具有防火性能的防火物品,应当贴有能够表示防火性能的标志。防火标志由防火协会发放且有统一的规格,长
①申请者向防火协会提出预备审查申请;
②预备审查申请通过后,申请者向所在地市盯村的消防本部提出申请,消防本部确认调查后,通过都道府县上报给消防厅长;
③消防厅长收到申请后,根据认定标准,审查其是否具备资格并作出认定决定。
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些消防用具和物品之外,防火产品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例如家庭使用的床套、被子、窗帘、衣服、垫子、枕头以及逃生用的救助袋等均按照防火制品认定委员会设定的防火性能基准,具有防火阻燃功能。下面就这些防火制品的制造方法进行介绍。一共分为三种:
①纤维制品的防火化;
②胶合板的防火化;
③可燃性物质的防火化。
纤维制品的防火化包括对纤维素材本身的防火化,主要用在制造丙烯基系、难燃丙烯基、难燃聚酷等的化学纤维上,在原料高分子合成反应阶段进行防火化或是在高分子中加入防火药剂,还包括在纤维制品上加防火药剂进行防火处理加工的制造方法,主要是用在对棉、人造丝和聚酷等织物制造出来之后进行防火化的时候,将纤维制品浸在水溶液形式的防火药剂里,再进行干燥或是热处理或是将防火药剂倒在纤维制品上,令其进行化学反应,又或是将分散有防火药剂的合成树脂涂在纤维制品表面或是将其包裹起来。胶合板的防火化包括常压浸渍法(将合板浸入防火药剂中,然后进行干燥处理)、减压浸渍法(将装有胶合板的容器进行减压,再将防火药剂倒入容器中,使胶合板内部渗透有药剂,最后再进行干燥处理)、在粘合剂中加入防火药剂法(在胶合板形成时使用的粘合剂中加入防火药剂)、贴附有防火性能的表面材料法(将有防火性能的聚酷薄纸贴在胶合板表面)。可燃性物质的防火化包括可燃性物质用不燃性物质覆盖法(使用遇热就会发泡、膨胀和气化的防火药剂,形成断热层或是不燃性物质来防火)、用不燃性气体稀释法(使用在热分解时产生不燃性气体的防火药剂,用不燃性气体对可燃性气体进行稀释来抑制燃烧,起到防火的效果)、隔热法(使用在热分解时能吸收大量热的防火药剂,用这种吸热效果抑制热分解或是使用热分解时产生不燃性气体的防火药剂,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气体层,抑制热传达)、改变燃烧化学反应使其碳化以及起脱水反应(可燃物燃烧时形成水和碳酸,但加入防火药剂后,产生的酸成分就将燃烧的化学反应改变了,由于热分解产生的水素和可燃性物质的酸素反应形成水,碳素就不产生可燃性气体,而是转变成难燃的碳素(黑铅),这样就抑制了可燃性物质本身的燃烧,达到防火化效果)。
日本在不断进行着对防火阻燃产品的研发与改进,而且日本也制定了防火阻燃产品行业较为严格的标准。这些都使得日本整个社会都处于防火阻燃的环境中。
第三节建筑防火设施和消防用水
日本十分重视对建筑防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建筑消防设施的质量和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日本的建筑物安全疏散要求很高,大多设有高安全度的室外疏散楼梯,阳台也设有疏散口。在大空间室内安装的防火卷帘旁边都会设有朝着疏散方向开放的防火门,防火门一般为常开门,既方便平时出入,又能确保火灾时能够联动关闭。此外,日本的建筑物消防设计的实用性很强,在外墙上均有一个红色三角形的标注表示能从外侧打开窗户,在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就能够很快找到红色三角形处进行施救,提高施救效率。在建筑物的楼梯间和防火门靠近地面的地方有一个小口,可以让消防水带从中间穿过从而确保顺利进行灭火扑救。
另外,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标志也非常明显,还配有图文解释,方便令公众注意到并自觉维护这些设施。在高层建筑物中会选择在各层设置避难所,避难所具有耐火性,能阻断火和烟,从而避开纵向火势的蔓延和烟雾扩散。在避难所中还会事先准备好水和其他避难工具等。“
日本在各大城市中,除了铺设消防用水管网,安装消防栓之外,还在各单位内部建造消防贮水池。贮水池容量一般在100至100吨左右,由钢板焊接而成,设在建筑物底层或是埋在公园、广场、操场或街心公园的地下,贮水泄中的水与自来水管线接通,通过技术处理使之成为既可以贮存又可以饮用的活水。万一地震时自来水厂遭遇破坏而停水,贮水池中的水也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既可用于救火,也可用于生活急需。日本保护水井和江河湖泊消防水源的保护,将民间的水井和城市的河道、湖泊视为珍贵的消防水源。对于民间的水井,只要消防长官认定是消防需要,就不许任意填埋,对于城市河道湖泊在其两岸修造若干消防码头,以供消防车停靠汲水。只要消防长官认为该河道湖泊是消防需要,就不许市政当局将其填平改为暗沟。日本《消防法》规定消防需要的水源设施标准由消防厅提出建。消防水源设施由各市、叮、村设置、维修和管理,但对于管道则由该管道管理者设置、维修和管理。消防长及消防署长对于水池、井水、贮水槽和其他可供消防使用的水源设施,在征得所有者同意后,可将其指定为消防水源设施,并使之处于可以经常使用的状态,消防长及消防署长可以依据法规规定对指定的消防水源设施设置标志,如欲变更、拆除消防水源设施时,必须事先向辖区消防长及消防署长申报,经允许后方可变更拆除。日本《消防法》还规定学校、医院、工场、百货店、饮食店、地下街道及其他政令规定的防火对象物的法人代表,必须按照政令规定的技术标准,设置消防用水和救火所需要的设施,并有义务对该项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使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日本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市政消防用水和单位内部消防用水的要求。日本的任何机关团体或企业,其法人代表都必须完善内部水源,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
第四节发达的情报、通信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灾害预防、灾害应急以及灾后重建,日本建立了先进的应急通讯体系。包括建立气象防灾信息系统、地域气象观测信息系统、道路灾害信息系统等各种系统来迅速收集、处理、分析和传达信息。此外,还有跟国家机关相连的中央防灾无线网、跟全国的消防机关相连的消防防灾无线网、跟自治体内防灾机关或是当地居民相连的都道府县•市盯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等跟防灾专用的通信网。在灾害发生时,使用网络来接受和传输来自各地的灾害信息,从而进行指挥和调度。通过消防防灾无线网,政府可以将灾害信息及时传给居民家庭(包括个人手机)、学校、医院、企业等。
具体来说,日本为了确保在灾害预防以及采取应急对策时信息的有效传达和交换,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防灾通信设备,包括市防灾行政无线网、消防厅以及其他相关防灾机关的防灾用无线网、西日本电信电话有限公司的灾害对策用无线网、防灾相互通信用无线网、非常用通信网以及其他通信网。市防灾行政无线网是连结市中心、市内各叮、相关防灾机关以及灾害现场的防灾行政无线网,包括同报系统‘、地域防灾无线网和移动无线网。同时,市防灾无线网还是与避难场所等相连结的通信网。消防及其他相关防灾机关采用无线通信设备同外界进行通信、传递信息。西日本电信电话有限公司的灾害对策用无线网使用便携卫星通信系统、防止孤立用卫星通信系统和卫星用可搬型陆地无线机等来确保尚未实现通讯的孤立化市叮村。防灾相互通信用无线网是相关防灾机关通过它对局部灾害地区进行相互联络来确保顺利采取紧急灾害对策用的。非常通信体制是市以及相关防灾机关根据《电波法》第52条的规定利用非常通信的手段在灾害发生时联络没有电话以及无线通信设施的地区。其他通信网包括非专业无线、电脑网络通信和出租车无线。非专业无线是根据日本非专业无线连盟岐阜县支部和县所签订的灾害时援助协定,得到非专业无线的合作活用无线网来收集和传送信息。电脑网络通信是市通过电脑通信和网络等向市民提供受灾情况和支援信息等。在与东海汽车无线协会等的合作下,运用出租车无线来收集和传达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必要的情况下还会使用县防灾用的直升机以及县警直升机进行上空收集情报工作。除此之外,为了收集受灾现场的信息,市除了制定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外,还可以跟自治会以及自主防灾组织等共同建立联络体制等来收集受灾现场的信息。日本的信息系统是高度化的,体现在它有画像信息收集和联络系统,每个市都会有画像监视照相机等构成的画像收集联络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应对灾害发生时采用最新科技建立一整套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了在第一时间将灾害现场的信息传递给相关防灾机关和普通民众,并在最快时间内做出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火灾等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