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地震了我们首先要处在便于被救的位置是非常重要。
地震时的自救和被救是不可分割的。应急时的个人措施一定要考虑到意外,自救要为被救创造条件,务使自己一旦被困,他人能方便抢救。
从中国救援装备网的员工参加过的现场救援来看,震后几小时内的人员互救是成活率最高的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千真万确。农村中,家庭邻里彼此熟悉,房子简单,把房梁
从一端掀起即可救人。但这样高的成功率却不是城市地区能够达到的,因为钢筋水泥结构一旦倒塌,立刻盘根错节,除个别部位可以撬开外,几乎无法拆离;对沉重的砖瓦、
板材,更非手工能搬动。唐山地震时,营救者们只好用钢钎一点点去砸断乱麻般的钢筋结构,实在很难啊!这个时候没有机械、没有警犬,全凭一双手。调查表明,邢台地震
时,20余万人曾被埋在废墟中,震后5分钟1万余人自救脱险,30分钟10万余人被互救成功。事实上,居民间的互救大多是掏挖,在废墟堆的四个侧面向墙体打洞来刨挖,工具
的使用要十分慎重,以防误伤。这个时候,被困人员在房屋内的位置变得至关重要,因为人工刨挖的深度十分有限。显然,越靠近外墙的人,越容易获得他人的救助。抢救不
分先后,就近为主。在地震灾区,医生和儿童肯定是优先抢救的对象,医生的特殊作用是灾区群众共认的。
以前的地震宣传中还有过"躲到小开间"的说法。这是针对一二层楼房的小开间顶棚跨度小、水泥预制板的支撑好、落顶概率小等等因素而建议的。但对高楼居民而言,不
宜提倡。高楼的小开间有三种:厨房、卫生间和壁橱。前二者里安有易燃易爆的炉具、煤气、液化气和电器,还有易破易碎的碗碟、镜子和陶瓷器、墙壁瓷砖;而壁橱(或小储
藏室)的空间又过小,人员易进难出。目前高层建筑里小开间的隔断墙多是薄板,不起承重作用,位置又多处于建筑物内部的犄角旮旯,房屋一旦倒塌很难找到它。从自救安
全、被救方便上看,这种地方不是地震应急的好去处。
现场救助的首要困难是不知道被困人员的确切位置,城市居民彼此生疏,问题会更突出,营救者们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困境。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震刚发生,我们
调查组的几个同志滴水未进便摸着黑赶往了震区,车行至河北宁河,一位农村妇女拼死拦车,央求我们救她的儿子。但当我们一起来到现场时,都觉得不知从何干起,曾按照
这位母亲的指点挖这边刨那边,但始终找不到被困者,救援失败。此事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每当想起,心里总觉得难受。相比之下,1975年海城大地震时,有个招待所
全部倒塌,水泥板房顶比篮球场还大,又厚又重的压在上面,3层楼已经砸扁,位于楼房内部的遇难者是无法救出的,只有一楼靠近外墙和暖气处的一些人员被及时救出。因
为营救人员可以从废墟的四周较快地开出洞口,而被困人的位置又是十分明确的。从方便于他人救助上看,室内的避震位置以"靠外不靠内"为好。
什么是最好的自救措施
从防震的角度来讲,各种室内的应急措施都是十分软弱和有限的,不会阻止住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大量的现场调查说明:地震的致死因素主要是房顶塌落和灰尘呛闷这两
项。因此自救的防范目标要十分明确:应针对落顶和呛闷采取措施,切勿因躲避一般落物的袭击而干扰自己的动作。一句话,宁可受伤不要丧命。
"地震时保持冷静,地震后走到户外"是国际上地震自救的通用基调。
地震不同于爆炸,房屋倒塌有个时间过程,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大约会有1到3分多钟的时间,牵动性的破损和倒塌还会更慢。因此地震时最好先不要动,应努力保持站
立姿势,保持视野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
不要在意室内电灯、重物和设备的掉落,由于城市房间的高度一般仅比人高出1.4米,即使砸伤不会致命。要针对天花板的塌落位置迅速躲靠,即躲靠在支撑力大而自身
稳固性好的物件旁边,如铁皮柜、立柜、暖气、大器械旁边。注意,只能靠近支撑物,不能钻进去。目的是要利用房顶塌落时坠落的水泥板会与支撑物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自
然空间,人在这个空间既容易呼吸,又便于他人救助,许多人(包括地震专业人员)都曾经是在这个位置上成功避险过。农村居民应躲靠在土炕边的地上,炕沿能够以很大的力
度支撑住落地的房梁。这个办法在邢台和唐山地震中得到过证实。之所以不赞成钻进物件里,是因为人一旦钻进桌椅床柜后便立刻丧失了机动性,视野被阻挡、四肢被束缚,
很容易遭受连带性的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也为被救带来不便;躺卧的姿势更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至少比站立状加大5倍以上,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城市居民还要注意,地震时的粉尘、灰浆、烟雾和有毒气体的弥漫将会十分严重,对于我国大部分以水泥砖瓦为主要材料的城市建筑物和以土石为主的农村房屋来说,更为
突出。从地震现场来看,多数遇难者是没有直接外伤的,主要是由于埋在砂土和瓦砾堆中被灰尘、粉尘的呛闷而窒息的。这种死亡的比例在一些地震中可以高达60%以上!
近年的城市地震应急中,敦实的暖气被人们看好。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容易被撕断,使高层居民在地震的大幅度晃动中,不易被甩出去;
暖气片的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的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被困人员可以采用击打暖气片的办法,经由管道向外界传递存活的信息和位置
,而暖气的位置都是靠近外墙的,有利于最快地获得他人救助。唐山地震中有人就是靠这种办法获救的,是城市地震应急措施中的一个新特点。
城市居民跑到户外,仍然会面临复杂的情况:电线、油库、锅炉、河堤和高楼都需要躲开,这里容易发生触电、燃烧、爆炸、坍塌和落物。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最好的
去处是马路旁边或宽大的空场地,救护和联络也都较方便。如有可能,再抓住一棵树,树根会使地基牢靠,树冠可以防范落物,人员能够站立,便于应急行动。
综上所述,在采取有利于他人救助的措施时,主要应考虑在室内的有利位置,可本着"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的原则来选择。也就是说不要靠近炉灶、煤气管道和家用
电器,以避免遭受失火、煤气泄露、电线短路的直接威胁;若能靠近水源处,则有利于延长被困人员的存活期;建议不要选取建筑物的内侧位置,而应尽量靠近外墙(但是应避
开房角和侧山墙等薄弱部位)。一旦被困,就要设法向外联络,可以利用声音,如把闹钟搞响、击打家具和金属、击打暖气管、水管;可以利用光,如把手电筒打开;也可以利
用电,如打手机报告等。
20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大地震连续发生在大城市的附近,如中国汶川,唐山、日本阪神(1995,7.2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99,7.4级)、台湾省集集(1999,7.6级)
和印度古吉拉特(2001,7.8级)等地震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城市化的程度愈高,抗御震灾的能力也会愈显薄弱,地震应急措施出现了一系列
新问题。城市居民有必要认识到,早期个体地震应急的许多做法已经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