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体系构建原则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体系构建需充分利用、整合各单位现有的各类资源,布局需综合考虑管道风险等级和抢修响应时间要求,包括:人口密集程度、管道所处的地理条件、交通及社会依托条件等因素;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
根据油气管道分布、突发事故类型和交通地理条件,对应急队伍以及应急救援培训演练、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保障系统的布局、规模和功能等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分区、分段布置应急体系机构,建立健全以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区域保障、分工合作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专业性较强、属地难以有效处理的特殊或特别重大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支持和增援,使各地区应急体系的布局能够满足各地区突发事故应急保障的基本需求。
1.2 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深入调研现有各种应急资源状况。集中管理特种抢险设备,理顺体制、机制,持续改进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和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从以各单位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向专业处置、政企联动,社会各界及军民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
实行专业管理、属地处置、就近抢修和区域负责的应急联防制度,应急体系机构设置的最大辐射半径原则上不超过
1.3 评估风险、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协调发展
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评估、治理,近期规划与长远发展相结合,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既要满足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 事故的分级分类处置
国际国内对事故都有分类分级标准,油气管道运营管理单位也有各自的分类分级方法,因此需要分级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以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事故,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妥善处理、减少损失、尽快修复和重建损毁设施的目的。
目前,我国油气管线总里程达7万余公里,仅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运营管道长度已超过
为了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一些管道运营管理单位已经编制了应急抢险体系建设规划,以企业生产救援为主体、社会救援响应为依托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已经逐步开展,例如:中国石油初步建成消防救援中心、海上应急救援中心、危化品应急救援中心、井控灭火救援中心、管道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成为国内企业级应急救援响应力量,遇到突发险情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救援联动。
中国石油管道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于
图1 油气管道应急体系构建示意图
3 管道应急抢险预案
每条油气管道建成投运后,由于地理环境、运行工况等诸多条件的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应急抢险处置预案或应急抢险方案。目前,许多管道运行管理单位都有针对各自管道运行特点的应急抢修预案,例如:西气东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等。
管道公司制定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级预案体系,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审查和发布,公司级总体预案17项,分公司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7项,站队综合应急预案8项,基本覆盖管道生产各个环节。
公司还详细规定了放空、进场和置换操作,挖作业坑、切管、放隔离球、检测和平压等程序的作业规范,让维抢修人员在日常演练和实践操作中有据可依。对于一些特定条件下的管道抢险预案,必要时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例如:苏丹3/7区石油管道从Palouge到苏丹港全长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对该管线抢修预案专门立项,组织开展了«苏丹3/7区管道快速抢修技术研究»课题,依据苏丹3/7管道特点和管道的停输安全性,提出管道不同地段抢修所需的技术、设备和机具,人员组成以及抢修时的安全措施,制定出专项抢修预案,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管道凝管之前)完成管道的抢修作业,保证管道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及环境污染,避免发生管道停输凝管而导致的灾难性事故。
图2 应急预案示意图
预案应充分利用已完成的安全预评价和其他有关研究、鉴定、验收成果,并参考国外先进技术,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影响半径及危害范围作出科学、量化的预测,为事故状态时危险区域隔离、人员疏散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充分利用就近社会救援力量,建立职责明确、反应迅速、指挥有力、措施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4 管道应急抢险装备
为了使各类油气管道突发事故能得到快速救援和及时处置,各级管道维抢修组织必须配置必要的管道应急抢险装备,通常沿管道分布的维修队都配备有管道常规抢险维修设备,用于管道一般性维护。
4.1 管道常规抢险设备
主要包括:焊接设备、罗茨泵、潜水泵、泥浆泵、发电设备、抢险车、设备集装房、移动野营房(配夏季空调与冬季采暖设施)、管道切割设备、外对口器、抢修卡具(根据负责管道不同管径各配备2套)、介质回收设备、GPS定位仪、便携式气体测试仪、雷迪探管仪、激光测距仪、防腐层检漏仪、防腐层测厚仪、管道测厚设备、钳形电流表、接地电阻测试仪、防爆排油排水设备、注油设备、防爆轴流风机、防爆应急照明设备、管道开挖设备、水泥切割设备、小型机械切割设备、氮气车、机械卡具、消防器材、正压式呼吸器、充气泵、抢修专用防护服及配套系列抢修卡等。
4.2 管道特种抢险设备
管道不停输带压开孔封堵设备是用于油气管道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施工必不可少的特种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管道正常输送情况下完成抢险施工。我国最早于1984年从美国TDW 公司引进了ø529和ø720两套开孔封堵设备,1992年管道局成立管道技术公司,成为国内最早的油气管道抢险专业化公司。
各种型号大型管道开孔机主要技术指标
目前国内正在开展西气东输二线关键技术研究(二期),其中包括
当前,封堵设备样机已经加工试制完成,正在加工试制MERCO-1219型开孔机,该设备可满足西气东输二线在正常运行压力下抢修开孔作业,也可满足即将建设的西气东输三线
4.3 抢险应急物资储备
根据油气管道分布特点,鉴于高压封堵设备造价高、利用率低,管理维护具有特殊性,因宜采用统一管理模式,由油气管道事故应急处置专业机构统一调度使用,这样可以减少设备的重复投资与浪费,也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方便统一调配和为了提高应急救援速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提前在全国各个区域应急保障基地或维修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在出现事故后可以快速实施临时救援,为后续救援工作争取时间。
5 运行机制保障
为了寻求油气管道抢险业务的良好运行机制,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作为中石油管道应急救援中心,常年承担着秦京线、任京线、漠大线、铁秦线、兰成渝、兰郑长等9条原油和成品油支干线保驾任务,在建立油气管道应急体系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经验。
中心以不同的合作方式为国内多家燃气单位提供维抢修保驾服务,保驾市场日趋成熟且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抢险+保驾+市场”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在不同地点设立抢险分中心,各分中心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保驾模式。在华南推出了“N+1俱乐部”保驾模式,在华东推出了“会员制”和“联合体”保驾模式,在华中推出了以燃气协会牵头,对所属会员单位联合保驾的模式,在新疆库尔勒对塔里木油田进行“一对一”保驾,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为50余家管道运营单位提供长期保驾服务。
“N+1俱乐部”保驾模式,发源于华南地区,由初期的“7+1俱乐部”保驾模式发展而来,以“战略联盟”为平台,以市场为纽带,资源共享。“N”指的是参加俱乐部的管道运营商数量, “1”指的是抢险中心自身。目前,保驾俱乐部会员已扩展为12家,持续占领了华南区域市场。“区域联合体”保驾模式,针对华东地区运营单位管线里程短、规模小,又迫切需要建立维抢修保驾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区域联合体”保驾模式,由各管道运营单位组成统一的联合体与中心进行业务交流。“区域联合体”保驾模式覆盖18家运营单位,有效巩固了华东区域市场。“燃气协会”保驾模式,发源于华中地区。
2011年,由华中分中心主办,湖南省燃气协会协办的湖南省天然气管道保驾服务沟通会成功召开,湖南省25个地市36家燃气单位应邀参会。华中地区因此形成了“借助省级燃气协会推广保驾业务”的新模式。该模式借助燃气协会的号召力,快速扩大抢险中心的影响力,避免了“挨家走访介绍保驾业务”。
“1+1”保驾模式,专门针对国内的塔里木油田以及国际的苏丹市场。在对塔里木油田油气管线保驾的基础上,稳固扎根于以新疆为主的大西北市场。此外,北苏丹6区保驾是海外“1+1”保驾模式的典范,已实施多年,苏丹被炸管道的5次成功抢险,充分体现了“1+1”保驾模式的重要作用,坚定守住了以南北苏丹为主的北非市场。
目前,在国内已逐步建立起了“资源共享,快速反应,上下呼应,左右互动”的十八小时应急抢险圈,已经覆盖了数十条油气管网,为国内数万公里油气管道保驾护航。同时也为苏丹等国家的管线提供抢险保驾技术服务。对油气管道运营中出现的突发事故,可提供及时救援和有效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管线的正常生产。
6 未来发展工作重点
针对当前技术现状提出如下未来发展工作重点:
(1)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包括:预防内容、预备程序、应急响应程序和恢复程序,其文件体系包括计划、程序、说明书和记录。
(2)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各类管道和应急抢险资源数据库,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调度。
(3)加强应急演练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管道应急抢险管理和操作人员技术素质,提高各类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4)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管道应急抢险技术装备能力和应急抢险技术水平。
(5)在现有维抢修应急组织机构和分散的维抢修队伍基础上,优化完善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体系布局,合理设置各级机构,科学配置抢险设备,充分发挥油气管道应急抢险力量、后援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整体优势,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和效率,形成协调联动、分级管理、覆盖全国的应急体系网络。
(6)建设全国性油气管道应急响应体系,全力打造山东、内蒙、本溪三个应急抢险中心;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布局。
(7)大力发展海底管道维抢修技术,完成由陆地作业向浅海作业的成功转型,实现海底
(8)持续跟踪大口径管道开孔封堵市场。
7 结论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应急区域联防体系和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基层现场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我国油气管网安全运行提供强大的应急救援支撑。
本文由中国救援装备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