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来绳索技术进入各类救援队视野,单绳技术、双绳技术各种混合技术迅速在国内救援队兴起,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训练问题。
训练到底该怎么进行,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随之而来。很多队伍,进行了基础培训之后开始大兴野外实战训练之风,很多队伍百米高空、千米高空横渡、攀爬训练,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不应该进行的讨论之声迅速开始。
二、个人体会
绳索作业是熟练工作,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每个动作技巧,熟知每个技术动作风险在哪里、应该如何规避和处理风险,掌握每个系统架设方法和安全检查步骤;
40%的时间用于训练基地情景模拟训练,训练时要充分总结问题和经验,人员不断进行岗位交替,每个成员要熟知岗位责任和熟练进行任何一个岗位的分工;
只有20%的时间是用于实景模拟训练,在实景模拟训练中主要是围绕伤员进行的,更多的是要总结和发现问题。
主要在于技术动作、安全评估、先锋接触伤员时间、伤患评估、医疗处置、操作效率、衔接的流畅度、是否会有二次伤害、总结改进救援方案和救援方法。
实景训练中,其实能够更多的发现问题,特别是在伤员方面。去年深圳盐田格瑞德比赛中,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有的队伍技术装备可谓高精尖,医疗装备连处理小伤口的材料都没有,开启场外求助模式,由组委会医疗保障人员去处置。
有人说虹桥是魔王关,但层层叠叠关卡可谓是考验队伍医疗能力的魔王关,具体细节不过多叙述了。有的队伍在查看伤员过程中,伤员旁边的医疗装备打不开,伤员评估表不知道如何填写,不知道该问什么,该做什么。
这也暴露了一些训练和培训短板,实景训练好,但实战全乱套。更多的模拟训练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套路,伤患伤情永远都是外伤、失温,没有内伤、无既往病史、无不良反应、无特殊疾病。
外伤、失温处置程序就那几个,固定、包扎、给予热水或热食、给予充足保温措施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
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胸外按压,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停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
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查资料,这个如果展开说估计这篇文章要超级长。
这次比赛可以说给大家都上了一课,需要补齐的短板不少,野外医疗支持、战斗医疗、院前处置、医疗持续支撑、医疗岗位设置、医疗知识学习。
如果说金佛山“绳命”的“医生很忙”是为了考核队伍如何在乱石坡中,将不会绳索技术的医生运到伤患身边,那么盐田“GRIMPDAY ASIA”的“层层叠叠”就是考验队伍医疗水平的闭卷考试,至于成绩如何只有参赛队伍自己知道。
不少队伍打惯了抛投器,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抛绳包。
三、关于单双绳技术
在双绳技术和单绳技术安全问题上的争论颇多,但个人认为单绳双绳技术都是安全的。
双绳技术主要靠装备保留,在主系统失效后,有备用系统进行锁定;
单绳技术主要靠技术保留,单绳技术对于单兵个人技术要求更高,在操作上容错性更弱,甚至可以说是零容错。
正如让波塔西说的“单绳技术没有比赛也不能有比赛”。
单绳技术不能有错误,单绳技术上要求更高,风险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对于指挥员和操作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和指挥水平要求更为规范。
单绳技术在野外和山地环境更加适合,但是单绳技术并不绝对,单绳在一些初级的单绳救援技术中,通过其他手段也采用了部分保护绳技术,但是在SRT的高级技术里全部是单绳救援。
实际救援不能太局限于单绳、双绳技术,安全、简单、高效的救援方案才是最好的,这对指挥员有极高的要求,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如何制定方案,如何把控全局,如何高效救援,这些都是指挥员要全盘考虑的。
四、山地搜救行动
关于山地搜救行动的几点问题:
1、轻量化装备。根据任务需要携带装备,近几年装备不断更新补充,装备真的做到了充足完备,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么多装备都带上去真的有用吗?需要多少人去扛这些装备?
选择装备首先考虑安全,其次考虑轻量化,越简单越好,个人装备能减就减,能替换的就替换,能通用的就选择通用的装备,正如贵州小暗在爆裂救援公众号文章里说的:“追求轻量化、简单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装备”。
2、三脚架使用问题。山地环境下背负三脚架并不现实,可以考虑就地取材,采用自制三脚架来解决绳索提升点问题,如果的确地形是没有可以利用的那种山,可以考虑独脚架、钓鱼竿,也很方便,而且就一根杆总比背三根杆省很多体力。
不过前提是,你要学习如何使用三脚架和独脚架,以及他们的适用环境和场所,独脚架不是一杆称天下,有的地方独脚架也是不能解决的,甚至是三脚架也需要两个或多个组合使用,甚至需要独脚架和三脚架组合使用。
3、个人保暖措施。山地搜救,特别是夜晚肯定会遇到的问题,可以考虑使用三层着装法。
第一层内衣,单向导汗的速干内衣;
第二层保温层,着抓绒衣;
第三次外套防风层,使用排汗的软壳冲锋衣;
背包里带备用的轻薄和根据需要穿着的羽绒服,冲锋裤或羽绒裤、抓绒裤。
4、食品尽量选用高热量食品。使用水袋带饮用水,携带两瓶矿泉水作为备份,带电解质饮料冲剂,携带一个折叠水杯冲电解质饮料补充电解质,冬季搜救小队应考虑携带备份的水和单兵燃气灶具,煮热水补充热量。
5、要有野外生存能力,自救能力。救援的前提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高风险活动,救援人员要有自救和生存能力备份食品和饮用水。
应当至少保证1天的活动量,人员应当至少保持水的足量供应,备用水至少1升,备用衣物要保证能抵御寒冷夜间的低温,某公益队伍的一句话说的不无道理,“山搜先学会自救,不会自救早晚出事”。
6、装备检查。绳索检查,所有绳索包括新绳必须进行仔细检查,装备必须逐个检查并清点入包、入库,轻量化装备包,减少器材携带量。
7、很多设备能够更好更灵活的进行操作。
例如:过结滑轮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绳桥系统使用,万向滑轮在操作上更加高效方便,阿滋塔克在三脚架上使用更加方便安装和调整。
巴哈的护绳设备使用封闭轴承,能更高效的进行绳索提拉,但是它很重,需要考虑你的队伍带着它还是换一个轻便的板子更实际。而且,这些装备相对普通装备来说重量更加重,权衡利弊再做选择。
8、在悬空上升过程中,使用锁扣滑轮或主锁连接工作绳可以防止后仰,使上升更加高效。过结或其他连续作业时,可以考虑把部分器材留给后面的队友,后面的队友可以更好的通过。
长距离上升可以使用跑绳装备或脚升提高上升效率节省体力消耗。这些类似的小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选择适合自己队伍的模式来进行使用。
9、到底是丝扣锁好还是自动锁好?这个问题一直在纠结中,丝扣锁好检查,自动锁不需要手动上锁,抗泥沙和砂石上还是丝扣锁好一些。
我曾经用自动锁崖降时,发生过锁门被砂石卡住打不开的事情,自动锁有更大的缝隙,有一定概率被砂石卡住无法打开,但是这种几率微乎其微,所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还是喜欢自动锁,但是自动锁也需要在自动锁闭之后进行锁门检查,确保锁门完全锁闭。特别是追求效率上自动锁不需要一圈一圈的去手动上锁,自动锁闭后,只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正常锁闭就可以了。
其实,这些问题很多队伍都注意到了,但是局限于经费和装备配备问题,特别是一些民间队伍,装备都是自己买的,一个万向滑轮加一百块左右可以买两个侧划板滑轮,在装备数量和装备效率、通用性上受限于价格往往选择了前者。
10、夜训必须要组织。平时要调整开展夜训,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入夜间低能见度训练安排,使人员能够习惯在这种黑暗环境下进行操作。
某些队伍安排夜间训练,但是夜间开照明,像是完全应付训练安排一样,到处借大功率照明装备,把夜间照的和白天一样。
本来是可以发现问题的训练,弄成应付的形式主义,队员在夜间总想着要大功率照明装备,自己的头灯晚上出去救援忘记开的都有,夜训的意义何在?
五、队伍管理问题
本人有民间队伍绳索的一些经历,也对某些xx部门有所了解,培训机构给培训结束之后,不管是民间队伍还是xx不敢训、不敢练的问题普遍存在,队伍管理中,队长绳索技术不会、不懂的问题也有,而且比较大。
特别是某些部门,日常训练计划里根本没有绳索技术训练,绳索技术本来就是熟练工的操作。
某人去年参加的初级培训,结果前几天玩的时候把下降器挂到胸环上,虽然这样也可以下降,但是培训并不会这么教操作。
结果一问,原来培训结束之后,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绳索训练(哦忘记了,有绳索攀爬,爬麻绳,此处一个表情…),本来培训成绩还不错,结果现在完全忘记,更不要说什么肌肉记忆。
这种情况,我在民间队伍中也遇到过,当时我们几个参加绳索技术培训刚学习完,打算没事出去找个训练架练练免得忘记了,中间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
现在大多数绳索队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懂技术的人指挥一群懂技术的人,不懂装备的人给一群懂装备的人授课,一个懂装备的人给一群反感按标准维护使用装备的人讲技术,这样的授课没啥意义,说的越多骂声越大。
绳索队变成了表演队、演示队,没有表演、没有演示不训练,这是不少队伍的现实状况,我想知道这样的队伍面对实战能有战斗力吗?真正能拉的出去吗?出去能执行救援行动吗?
有的地方把高空装备当成宝,放在库房吃灰也不给培训过的人员配备。我去年去深圳盐田GRIMPDAY ASIA看比赛,某安全官找单位借的装备,我问你自己没有配备吗?
他告诉我:“单位是买了,但是后勤部门把这些装备当宝贝在库房放着,平时不借不配备,要不是领导审批,我们这些队员都见不到这些本来该给我们配备的装备。”参加完培训,东西都快忘没了,也没见到器材的人真是不少。
六、小结
学习、训练、救援这些环节缺一不可,绳索技术不可能指望他经受了一场培训就能永远记得每个操作细节、每个技术要领,熟悉所有的风险评估。
指挥员需要锻炼,操作手更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规范操作。相对于不懂技术的领导来说,绳索训练会带来一定风险,但是训练风险总比将来在救援中,因为技术操作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来的好。
在几米高的训练架上摔下来,总比你的队员在几十米、上百米的悬崖上摔下来强,今天他在训练架上受伤,总要比他在救援中丢掉性命强。
七、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