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新科技,自然灾害预警救灾手段层出不穷

发布时间:2017-06-07点击量:1439

救火“机器人”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别看块头不大,高不足1,长不过1.8,一进火场,小坦克一般的机器人便大显身手。

在一些大型事故抢险中,机器人可以有效替代消防人员进入易燃易爆现场,不仅能减少消防员危险,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事故现场数据参数,提高抢险针对性。

“嘣……”今年初的一天,湖北省大冶市华兴玻璃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声轰鸣巨响,一座储罐火势熊熊蔓延,近40台消防车和应急车辆,以及全副武装的消防官兵迅速投入战斗状态。

这场接近实战的消防演练一开始,消防官兵就迅速锁定被困人员并顺利将其救出,然而,罐体火势不断扩大且发生了二次爆炸,空中浓烟翻滚、罐体逐渐破损,此时,消防官兵全部撤离火灾现场,几个消防机器人大显身手。

在距离火源不到10的近距离“战斗位置”,只见5股近百米的高压水柱从消防机器人中喷涌而出,直喷向火场中央,其喷射流量之大可达手持消防水管的8-10倍,有如5条巨龙在空中舞动。与此同时,一个泡沫灭火机器人灵活进入罐体火源核心区域,以高发泡沫量扑救罐体流淌型火势。很快,熊熊燃烧的明火被扑灭。

灾害监测网

灾害监测系统能够提前预告气象灾害,告知农户提前避免灾情,同样在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云南建立起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可实现10分钟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

511凌晨,洞庭湖平原局部地区下了一场冰雹,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粮油站站长谭卫建一早就驱车下乡。站在田野里,他一边教粮农如何科学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一边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把最新的气象预报信息发送给广大粮农。

洞庭湖平原素来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威胁加大,湖南省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成立“洞庭湖气候中心”,并在环洞庭湖地区建成1000多个自动气象站,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在益阳市桃江县的多个农业蔬菜基地,虽然近期经历多场大风袭击,这些大棚受损并不太严重,主要是因为气象预警信息及时,所以大家提前加固了大棚,才能减少灾害损失。

海天一体监测网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有关专家介绍,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海天一体的观测手段,包括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视频观测系统、浮标、志愿测报船舶等,为各类海洋气象、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在我国南海海域,渔民和船员时常能见到一座座漂浮在蔚蓝海面的 “线轴”,别看这些“线轴”貌不惊人,却是在海天一体观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浮标系统。它由海底和海面两部分共同构成,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直接铺设到4000多米的海底,能够为我国南海海域沿岸提供海啸预警。

在我国海洋灾害防治体系中,还有“专门自找麻烦”“总是迎难而上”的防灾利器--移动雷达测波监测车。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介绍,台风、海啸来临之际,当其他车辆、人员都远离海港、海岸,而这台看上去如同小型货车的检测车仍停留在海岸线上,将监测到的数据和视频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关键信息支撑。

据了解,目前南海区已经业务化运行海洋环境监测站点、系统和卫星一起,构筑起了一张覆盖多种类型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的“海陆空大网”。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

来源: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