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采购手抬消防机动泵

发布时间:2016-02-18点击量:1056

手抬机动消防泵简称手抬泵,是一种轻型发动机与水泵直接相连接的、可由人力抬走移动的消防泵。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很少受交通、电力、区域的障碍限制等优点,因而使用范围较广,是消防部队以及城镇、企业、港口、码头和农村等道路通行条件较差地区的重要灭火设备之一。

针对交通欠发达、水源缺乏的地区而言,如何正确采购并规范使用,充分发挥手抬泵的作用,是该地区消防战斗员的必修课。

影响手抬消防机动泵性能的主要因素:

当采购人员决定采购消防水泵时,发动机大小、最大压力、吸水时间、启动方式、最大流量等参数等,必须作为优先先考的虑因素。但是,还有以下几个参数,你可能会忽略:

1、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尺寸

2、吸水系统

3、标称性能

4、发动机类型

这些参数绝对会影响你对消防水泵的判断!

他们又是如何如何影响水泵性能的,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大小

水泵的最大流量是消防采购人员最重视的一个参数之一。但是,水泵最大流量和出水口、进水口的大小息息相关。如果进出水口设计不合理,出水口的流量总是大于进水口的流量,那么水泵无法达到预期的最大流量。

2、吸水系统

从理论上讲,自吸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水泵吸水系统的好坏。自吸高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 但是,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且基于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任何水泵的极限吸水高度仅限于9米。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消防水泵的吸水高度均在7米左右。因此,一味追求最大吸程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而水泵的自吸系统才是真正决定水泵吸水性能的最大因素。

3、标称性能

标称性能是在生产过程中经历无数次产品实验得出来的最可靠的数据。根据国际惯例,水泵的标称性能通常是在3米的自吸高度下所产生的流量和压力。

标称性能的正确表示方式: 流量(L/min) @ 压力(bar@ 3m

标称性能是判断水泵性能的关键性指标。当采购人员面临几个不同参数的消防泵时,必须首先确定参数与竞标的几个消防泵在同一个产品范围内。比如:

A品牌给予的标称性能为750L/min@10bar@3m

B品提供了三个标称性能,分别为375L/min@12bar750L/min@10bar,      1200L/min@6bar

C品牌给予的标称性能为1000L/min@8bar@3m

由此可见,各个品牌所标示出来的标称性能并不统一,在不同压力下的流量并不相同,根本无法进行比较!

别急,重头戏来了!

消防泵采购过程中必须要求厂家出示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

A品牌所提供的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如下:

B品牌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

B品牌无法提供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可是我们可以根据初中坐标系的理论,根据B品牌所提供的三个坐标点精确地画出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

C品牌流量压力参数曲线表:

手抬机动消防泵简称手抬泵,是一种轻型发动机与水泵直接相连接的、可由人力抬走移动的消防泵。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很少受交通、电力、区域的障碍限制等优点,因而使用范围较广,是消防部队以及城镇、企业、港口、码头和农村等道路通行条件较差地区的重要灭火设备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定量。此定量可以是流量,也可以是压力。在此,《消防前沿》以压力作为参数, 选择7bar作为恒定标准。 根据以上图标可以看出:

7bar的压力下,A品牌的流量为1200L/min@7bar

B品牌的流量为1000L/min@7bar

C品牌的流量为1150L/min@7bar

结论:聪明采购,千万别忘记向厂商索要水泵标称性能和流量压力参数表!

1. 发动机类型 四冲程Vs 两冲程

两冲程和四冲程各有优劣。两冲程发动机内的零部件数量及重量比四冲程发动机少了将近30%50%,因此两冲程发动机重量轻,价格便宜。但是,这相当于QQ车用料与宝马车用料相比较。两冲程的发动机用料比较薄,这就导致了两冲程发动机容易损坏。虽然在整体上两冲程水泵的价格比较低,但是,以长远角度来看,昂贵的零部件大大增加了两冲程发动机的维修成本。

四冲程消防水泵虽然失去了重量上的优势,但是四行程(进气、压缩、做工、排气)充分做工,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燃油消耗大幅度降低,节约了经济成本。并且,由于燃料充分燃烧,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美国及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允许使用两冲程发动机。在全球日益变暖的今天,选择一款环保型水泵也算是对地球的小小贡献。

 

4 冲程

2 冲程

优势

燃料充分燃烧,尾气排放放少,符合环保要求

价格低

燃料充分燃烧,尾气排放放少,符合环保要求

重量轻

不需要预混合油料,省时省力

 

运行安静,有利于火场指挥

 

不易损坏

 

劣势

易损坏

维修成本高

需要预混合油料,麻烦

噪音重

油耗大

尾气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

 本文节选自《消防前沿》,由中国救援装备网编辑整理。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