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0-07-10点击量:3333

文件直接下载:文件下载

为加强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供给,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根据《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了3项国家标准《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防护服装 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征求意见稿)》《坠落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截止时间为2020年8月31日,反馈意见请填写《应急管理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表》(详见附件2)后发送至电子邮箱chinatc112@163.com。联系人及电话:杨惠,010-64463778、64464080(传真)。

附件:

1.《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3项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应急管理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表》

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

202063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并归口。

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手套(以下简称“手套”)的分类、通用技术要求、舒适性和适应性、标识和信息。

本标准未给出手套的防护性能要求,故不能单独使用,而应与相应的产品标准配合使用。

本标准也适用于手臂防护装备或者手套作为整体防护装备一部分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B/T 2724 皮革 化学试验 pH的测定

GB/T 7573 纺织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GB/T 22807-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GB/T 17592-2011 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GB/T 23344-2009 纺织品 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GB/T 33390-2016 鞋类 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二甲基甲酰胺的测定

GB/T 12624-XXXX 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测试方法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手部 hand

人体的一部分,从中指指尖到手腕部。

防护手套 protective glove

用来保护手或手的一部分使其免受伤害的个体防护装备,可以扩展到覆盖前臂的部分。

手套掌部 glove palm

手套覆盖手掌的部分(手腕到手指根部的区域)。

手套背部 glove back

手套覆盖手背的部分(手腕到手指根部的区域)。

灵活性  dexterity

用手执行任务时候的操作能力。

危害  hazard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的各种情形。

性能等级  level of performance

某一特定类型的性能等级按相应测试结果来确定,这些性能等级的高低用正整数的大小来定义。性能等级越高的,其对应数字越大。

因为性能等级是建立在测试的结果之上,所以它们并不必然和实际工作场所的情况相关。

多层手套 multilayer gloves

手套包含一层以上,两层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永久连接

防护手套的分类

分类原则

防护手套依据其所防护手部所遭受的危害被归入以下4.2条款中一种或多种类型,具有4.2条款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手套,将被列入防护手套的范畴而需满足本标准的相应技术规范。

防护手套的类型

——机械危害防护手套;

——化学品及微生物防护手套;

——耐臭氧及氧化化学品手套;

——手持刀具割伤和刺伤的防护手套;

——防辐射防护手套;

——防静电手套;

——电绝缘手套;

——防寒手套;

——防热伤害手套;

——防振手套;

——金属链甲手套;

——防冲击手套;

——除上述防护功能以外的具有其他防护功能的手套类型。

通用技术要求

制造和设计要求

防护手套的设计与制造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使使用者在进行相关的作业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操作灵活性。在必要的情况下,手套应尽可能快速的穿戴和脱除。当手套的结构中包含有缝线,则缝线的材质和强度不应明显降低手套的整体性能。

无害性

一般要求

防护手套不应明显有损使用者的卫生与健康。手套所采用的材料在正常的使用中不应释放出有毒、致癌、导致基因突变、致敏性等任何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的分类和定义可以通过参考文献[2]~[11]提供的资料中获得。

pH

所有手套的pH值应大于3.5小于9.5

皮革材料,按QB/T 2724规定的方法进行。

纺织品材料,按GB/T 7573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样应从手套手掌部取得。如果手套的其他部位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则应对相应部位的材料单独进行测定。

——如果手套由多层组成,则应对整体进行测定。

六价铬含量

皮革手套内的六价铬含量按照GB/T 22807-2008的方法进行测定,含量应<3 mg/kg。如果手套由不同种类的皮革组成,则应对所有种类皮革进行测试。最后结果取所有测试结果的最高值。

禁用偶氮染料的含量

对于含有纺织品材料的手套,禁用偶氮染料的含量按照GB/T 17592-2011GB/T 23344-2009的方法进行检测,其含量应≤20 mg/kg

对于含有皮革和毛皮的手套,禁用偶氮染料的含量按照GB/T 19942-2005的方法进行检测,其含量应≤20 mg/kg

二甲基甲酰胺的含量

含有PU材料的手套,二甲基甲酰胺的含量按照GB/T 33390-2016的方法进行检测,其含量应≤100 mg/kg

手套的尺寸和测量

防护手套的尺寸是根据相对应的手部尺寸而确定的。手部尺寸系统是建立在手部的掌围和手长的测量基础上。如采用不同于表1的手部尺寸系统,手部的掌围和手长所对应的关系应该告知防护手套的使用者。如果防护手套用于专门的用途(比如焊工防护手套,消防员手套等),手套的最小长度应在相关的具体产品标准中做出规定。

手部尺寸

1规定了手部尺寸的测量方法。测量两个部位:掌围(拇指和食指的分叉处向上20mm处的围长)手长(从腕部到中指指尖的距离)。表1中定义了10个规格的手部尺寸。

手长

背部

掌部

手部尺寸的测量

手部尺寸

手部尺寸号码

掌围(mm

手长(mm

6

152

160

7

178

171

8

203

182

9

229

192

10

254

204

11

279

215

手套的尺寸

手套的长度按照GB/T 12624-20XX中4.2.2规定的要求进行测量。

手套的宽度按照GB/T 12624-20XX中4.2.3规定的要求进行测量。

穿戴时间和脱卸时间

如手套在必要的情况下有穿戴和脱卸时间的要求,需按照GB/T 12624-202X4.3的规定进行测试。穿戴时间应>5 ,脱卸时间应<5 s

灵活性

在实现防护目的的前提下,防护手套应尽可能使使用者操作灵活。灵活性应根据GB/T 12624-202X4.4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并按表3的规定进行分级。

灵活性的性能等级

性能等级

试验条件下完成的最小测试棒的直径 mm

1

11.0

2

9.5

3

8.0

4

6.5

5

5.0


透气性和舒适性

水蒸气渗透性

按照GB/T 12624-202XX.X规定的方法测试时,皮革手套的水蒸气渗透性应不小于5 mg/cm2·h)。

按照GB/T 12624-202XX.X规定的方法测试时,织物手套的水蒸气渗透性应达到30 m2.Pa/W

水蒸气吸收性

按照GB/T 12624-201XX.X规定的方法测试时,皮革手套8小时内应有不少于8 mg/cm2的水蒸气吸收性。

抗渗水性

按照GB/T 12624-202X4.7.1规定的方法测试时,皮革材料的抗渗水性能按表5进行判定。

按照GB/T 12624-202X4.7.2规定的方法测试时,织物材料的抗渗水性能按表5进行判定。

手套抗渗水性能等级

性能等级

皮革手套渗水时间/30 min

织物手套耐静水压力P/ kPa

0

/

P<4

1

30

4P<13

2

60

13P<20

3

120

20P<35

4

180

35P<50

6

/

P>50

抓握性能

按照GB/T 12624-202X4.8规定的方法测试时,手套的抓握性能应≥80 %

标识和信息

标识

每只手套本体上的标识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手套商标,制造商或经销商的说明;

手套名称(商业名称或代码,以便使用者知道生产商和适用范围);

手套所需对应的标准号;

尺寸规格;

如有必要,按8.1.3标上使用期限和存放条件。

手套的最小外包装上应包含以下标识内容:

——生产商或经销商的全名及地址。

——包括8.1.1条款中的所有信息;

——详细阅读使用说明的提示;

——当手套只能防护附录A中所列出的危害时,应在外包装上印上“最低危害防护”;

——当手套根据相关标准测试,能达到1级或更高性能等级时,应予以标识,并标明性能等级。标识方法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

——当手套的防护作用仅限于手的一部分时,应予以说明;

——追踪溯源二维码。该码可以引导下载或直接使用专用程序扫码获得产品的生产商和质量信息,能实行具备全国性权威的产品追踪溯源。

使用期限和存放条件

如果手套的防护性能会受到存放时间或存放环境影响,则手套和包装上应标示手套的使用期限和适当的存放条件。

制造商信息

流通于市场中的防护手套应至少提供以下信息。

——生产商或经销商的全名及地址;

——手套名称(商业名称或代码);

——防护手套的尺寸号码对应手部大小范围,如果有必要提供防护手套的灵活性6.2.3信息;

——防护手套的所需对应的标准号及其年份;

——附录B中标识的危害种类应有相应的性能等级;

——当防护手套的防护作用仅限于手的一部分时,应予以说明;

——如适用,对于防护手套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使用上限制的警告;

——如果防护手套的材质在推荐的储存期内会降低手套的性能,应予以告知相关信息;

——将防护手套中所含的已知的会导致过敏的物质,用清单列出;

——与防护手套的穿脱、调整、如何确保手部的舒适和卫生以及与其他个体防护装备配合使用的的相关信息;

——用来检查防护手套完好的方法信息;

——防护手套的存储方法;

——如必要,相关部件和备件的信息;

——如必要,运输、包装的信息。

(规范性附录)

关于"最低危害防护"的界定

保护使用者防护下列危害:

——仅影响皮肤表面的机械伤害。

——与低毒性的清洁剂或者水长时间的接触。

——接触不超过50℃的物体表面。

——非极端的自然大气条件。

(资料性附录)

图形符号[12]

图形符号

含义(危害种类)

图形符号

含义(危害种类)

 附录C


每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获取、生产、测试、分销、使用(应用)、再利用、寿命结束后的处理,包括最终处置。这些影响从轻微到严重;可以是短期或长期的;并且发生在全球、区域或地方一级产品中的规定。

标准对产品的环境影响有影响。全世界都认识到有必要减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考虑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问题,可以减少产品潜在的环境影响。在给定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可以确定不同的环境因素。其目的是促进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有关信息,环境检查表如下所示。环境检查表的目的是解释本标准是否涵盖了相关的产品环境因素,如果涵盖了,草案中如何处理这些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决不能干扰本国际标准中的基本健康和安全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本国际标准的要求优先于可能与本产品有关的任何环境因素。

应考虑以下环境因素:

a)材料的选择应优化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并应考虑避免选择稀有或危险材料;

b)应考虑使用回收或再利用材料,以及选择可随后回收的材料。

c)还应审查标记部件以帮助其分类以便在使用寿命结束时进行处置/回收的可能性。

d)包装设计应考虑使用回收材料和制造所需能源很少的材料,减少浪费。

e)包装设计应考虑后续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f)在保护产品的同时,应尽量减小包装的尺寸和重量,以减少损坏造成的浪费。包装设计应优化运输车辆的能力,同时便于安全装卸。

g)应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正确使用和处置试验材料。

h)试验设施,试验设备和工具必须设计成尽量减少泄漏到环境中的风险。

I)应尽量使用高效电机、照明和显示器。

J)设计应该有助于使用最小化噪音和振动产生的工具来制造产品和包装。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

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对于本标准所要求的每项测试方法,应评估器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应估计值。在报告试验结果时,应采用并说明这种不确定度估计,以便试验报告的用户能够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发〔201914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轿车轮胎》等4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制订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9412日下达该强制性标准的制订计划,计划编号20190045-Q-450,计划完成日期为2021年。

协作单位

标准起草单位由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安思尔(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组成。

主要工作过程

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接收本标准的编制任务后,与20194月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商讨了具体工作安排及各自的任务。

201910 月标准起草组在充分进行国内外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后,了解手部防护产品的标准情况特别是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标准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各手部防护产品的生产企实际现状,草拟了该标准的工作组讨论稿。

201912月,通过与《手部防护通用测试方法》标准制定组的沟通协调,结合之前的调研情况、工艺现状和检测技术方法,初步确认采用的技术规范。

20204月,经过工作组内部的认真讨论后,认为本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的内容和技术要求有待进一步完整,在对个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评估和确认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马罡亮,项目负责人;唐一鸣、钱瑞琳,组织调研、编写。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杨晓彪,任克京参与编写,配合调研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郭俊琦,参与编写,配合调研

安思尔(上海)商贸有限公司,田蕴墨,参与编写,配合调研

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周星余,参与编写,配合调研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论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由于国际标准《防护手套 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已经制定完成等待发布,期间我国作为P成员国已多次参与投票程序。在本标准在预研阶段及时跟进了防护手套标准领域最新的动态,吸收到国家标准《防护手套 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中去。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以及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第六次修订版)、ISO 7000:2014《设备用图形符号 注册符号》 以及我国《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等有关技术文献。

2.适用性原则

本标准虽然部分参考了国外相关技术性法规,但是本标准所有条款均基于我国国情易于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和执行。

3.规范性

本部分从起草阶段到随后的所有阶段均遵守GB/T 1.1的规则。

标准的内容由防护手套的分类、防护手套追踪溯源要求、通用技术要求、舒适性和适应性以及标识和信息五部分组成。

其中防护手套的分类的内容包括了分类原则、防护手套的类型;通用技术要求的内容包括了制造和设计要求、无害性、静电特性的相关要求;舒适性和适应性的内容包括防护手套的尺寸和测量、灵活性、透气性和舒适性的相关要求。标识和信息的内容包括标识和制造商信息的相关要求。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 标准引用情况说明

第一次出现

的条款号或

附录号

类型

主要内容

引用文件号/标准号

引用文件/标准名称

引用的主要相关内容

1

5.2.2

测试方法

皮革pH的测定

QB/T 2724

《皮革 化学试验 pH的测定》

测试方法

2

5.2.2

测试方法

纺织品pH值的测定

GB/T 7573

 

《纺织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测试方法

3

5.2.3

测试方法

皮革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GB/T 22807-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六价铬含量》

测试方法

4

5.2.4

测试方法

纺织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GB/T 17592-2011

 

《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测试方法

5

5.2.4

测试方法

纺织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GB/T 23344-2009

《纺织品 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测试方法

6

5.2.6

测试方法

PU材料中二甲基甲酰胺的测定

GB/T 33390-2016

《鞋类 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二甲基甲酰胺的测定》

测试方法

7

5.5

测试方法

穿戴时间和脱卸时间

GB/T 12624-202X

手部防护 通用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8

5.6.1

测试方法

水蒸气渗透性

GB/T 12624-202X

手部防护 通用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9

5.6.2

测试方法

水蒸气吸收性

GB/T 12624-202X

手部防护 通用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10

5.7

测试方法

抗渗水性

GB/T 12624-202X

手部防护 通用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11

5.8

测试方法

抓握性能

GB/T 12624-202X

手部防护 通用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一)主要试验的分析和综述

本标准的制定主要针对防护手套给出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手套的分类、通用技术要求以及标识。其中,舒适性和适应性也被整合到规范的通用技术要求中。本标准中对手套的通用技术要求其指标参数均来自于已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相关条款。

GB/T 12624-2009《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相比,其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禁用偶氮染料含量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PU手套中二甲基甲酰胺的技术要求

——增加织物手套的水蒸气渗透性技术要求

——增加了防护手套穿戴时间与脱卸时间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抓握性能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手部尺寸的定义范围

——增加了手套图形符号的种类

——删除了手套的防静电特性要求

——删除了手套的全部测试方法

增加项目的理由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目前在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我国已将20多种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列入禁用目录。这些染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还原出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类,它们被人体吸收并在体内扩散,可引起多种病变和诱发癌症。除了对人体健康有害外,在生产禁用偶氮染料的过程中还会大量排污,由此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但不溶于水且无色无味,不能从外观上进行分辨,由此只能通过技术方法来进行检测。

聚氨酯(PU)材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手套的耐磨涂层、装饰等部位中。而该材料在制造过程中残留的二甲基甲酰胺(DMF),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属于2A类致癌物。长期的皮肤接触会对手套的佩戴者产生不利的健康影响。在我国轻工业行业标准《服装用聚氨酯合成革安全要求》被确定为以基布、聚氨酯树脂等主要原料,经湿法或干法涂层以及后加工而制成的服装用合成革中 的有害物,并对其残留量进行限制。一级标准要求聚氨酯合成革中 DMF 残留含量不超过 100 mg /kg,二级标准要求 DMF 残留含量不超过 30 mg /kg。欧盟在指令2009/251/ec规定,各成员国禁止将DMF含量超过0.1ppm的产品投放或在市场上销售。美国服装鞋类协会(AAFA)也随即公布了其全球限制物质名单RSL4版修正稿,将DMF列入禁用目录。我国在2008年便针对一些产品中的DMF含量进行检测,为我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技术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标准中增加禁用芳香胺与DMF的检测不仅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一种技术必要措施,也是反映了手套防护标准更加重视佩戴者职业健康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我们看不见的化学风险降到最低的一种有益尝试。

部分防护手套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佩戴脱卸过程繁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套使用者的穿戴体验。例如在消防员执行救援任务,医务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等紧急情况下都需要人员快速穿戴手套的需求;意外破损受到有害化学物质或微生物污染的手部,或者手套防护功能失效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脱除手套来减少或排除手部遭受的伤害。另一方面,工人在处置表面潮湿或沾有油污的物体时.难免会有抓握方面的困难.或者因为不良的抓握造成手臂疲劳或酸痛.长此以往,会导致操作人员肌肉疲劳、腕关节损伤.最终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这是工人与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6]标准中现有的灵活性测试反应的是手指控制操作细小物件能力,而抓握性作为灵活性的补充更好的体现了手掌对使用对象的控制能力。防护手套穿戴时间与脱卸时间,手套的抓握性都是在走访调研中,听取了大量一线使用者的意见后增加的。因此,在标准中增添了穿这两项的测试方法,为今后在产品的技术条件中提出相应要求做好技术准备。

为进一步完善手套佩戴的舒适性测试手段,在原先皮革材质手套进行水蒸气渗透性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织物材质的水蒸气渗透性性能测试,这一改变是体现了防护手套通用性标准不再局限于防护与安全性能,同样考虑了以往标准中未能涉及到的舒适性因素,将对手套产品质量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删除了防静电性能,是由于需要满足该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较小,偏离了标准制定的初衷是梳理出防护手套中最广泛使用的通用技术要求,该项性能要求在专项产品标准中体现即可。

 

(二)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我国手部防护领域产品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每种防护手套产品都制定了或正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在防护手套通用技术规范标准中,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推荐性的GB/T 12624-2009《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这些都为国家标准《防护手套 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技术支持,因此本标准的制定具有充分的技术可行性。

本标准的制定符合现有国家产业政策,必将促使防护手套企业加快技术革新,不断采取更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手段,使得防护手套生产企业努力提升产品质量,逐渐摆脱低价低质的竞争,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体系框架,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内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空白,更能以此引领今后其他防护手套标准的制定工作。放眼全球,及时制定符合时代需要和我国国情实际的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还利于消除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增强商务交流与技术合作,为我国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更是有利于促进手部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手部防护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的水平。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一)采标情况

本标准不进行采标。

(二)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本标准与ISO 21420 相比,存在如下主要差异

——增加了手套穿戴时间与脱卸时间、手套抗渗水性、抓握性能技术要求。

——删除了测试方法的内容

——无金属镍释放量的技术要求

——多环芳烃的技术要求

——无无静电特性要求

——手套材质的可接受性判断流程图

——手套材质中可能的过敏原列举

——与欧盟标准中涉及欧洲指令基本要求或其他规定的条款

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无。

五、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制订。本强制性国家标准针对不同的防护类型的手套,梳理出符合最广泛使用的防护手套的通用技术要求。以适用性,可追溯性、本质无害性,可辨识性作为切人点与围绕防护性能而制定的各个专项防护手套产品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手部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从总体上规范防护手套的生产和贸易。该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手套标准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广泛适用于各个类型的防护手套。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协调一致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序号

争议要点

具体意见

争议来源

处理结果

1

 

 

编制组内部的难点或存疑

其他,请详细说明

已解决

需开展深入工作

其他,请详细说明

2

 

 

编制组内部的难点或存疑

其他,请详细说明

已解决

需开展深入工作

其他,请详细说明

……

 

 

 

 

(一)对XXXXX”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二)对XXXXX”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七、标准性质建议

本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在本标准颁布、实施后由相关部门及时组织对本标准的宣贯,使相关生产企业按照新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尽快完成标准过渡。国内检测机构需要做好实验室建设,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标准制定发布后将废止现行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12624-2009《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

十、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来源: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