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是伴随应急管理概念产生的,一般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保障性物资,既包括抢险救灾使用的物资、物料,如食品、药品、 帐篷、棉被等,也包括应急救援使用的装备、器具,如照明灯、净水车、发电机等。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主要解决“谁来储备、怎么储备、储备什么、 怎么使用”四个方面问题,涉及储备责任、储备形式、储备品种和规模、仓储管理、物资调拨及工作保障等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故也呈现易发高发势态,城市运行压力大、社会安全风险高,灾难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不断增强, 这些形势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也对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应急管理工作逐步系统化、深入化发展,各地方、部门、领域为有序做好应急 物资储备做了很多工作。2015 年,民政部、发改 委等9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管理体制机制及 政策制度、储备网络、储备主体责任、储备方式、 调运工作、物资仓储和物资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工作指导,为物资储备体系整体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
目前,在储备责任方面,我国倡导的是纵向分级储备,即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都应当储备物资,如《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市、县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提出明确要求 ;横向责任划分,即各级人民 政府组成部门按职责划分储备内容。在储备形式方面,实物储备一般用于生产周期长、保质期长的应急物资,协议储备通过和相应企业单位签订协议,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生产、转产,保障物资供应,主要用于保质期短或大型抢险装备。在储备品类方面,根据应急物资用途,分为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 ;根据应急工作不同环节,分为应急指挥类、应急救援处置类、人员安置类;根据物资来源不同,分为政府物资、社会物资,或者中央物资、 省级物资、市县级物资等。
本文通过调研北京市的375家应急物资储备点,梳理其现行的工作体制机制现状及其物资储备、管理、调拨等情况,发现物资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应急物资储备点调研分析
(一)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375 家应急物资储备点基本能够按照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应急物资保障机构职责,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制定印发物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此外,根据前期统计,北京市自2017年开展全市风险评估工作以来,九千余家企业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应急资源调查规范要求,登记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使用的应急物资,形成了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台账, 积极制定并落实各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办法和调用机制,初步建立了企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二)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目前北京市统计的应急物资,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应急装备与配套物资、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设备等3大类,共约1203万件。政府是应急物资储备的主力军,在物资保障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市级各委办局单位储备物资达706万件次,占总数的58.7% ;区县政府相关单位储备物资达220 万件次,占总数的18.39% ;社会力量(专业救援队伍和试点企业)储备物 资达277万件次,占总数的23.0%。各存储单位大多以实 物储备的方式存储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和能力储备等形式采 用的较少,主要是粮食储备局、卫生健康委、食药监局以协议储备的形式储备方便面、饮用水和药品等。
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体制机制情况和储备库管理情况,结合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内容,归纳以下不足 :
(一) 储备统筹规划问题
①物资储备缺乏统筹,同类物资重复储备情况较为突出。
②在储物资数量虽多,但稀缺性应急物资和设备得不到有效配置。
③物资储备规模缺乏依据,各部门基本凭经验和能力确定物资储备数量。
④物资储备形式单一。
(二) 储备管理机制问题
①缺乏物资轮换退出保障机制。
②物资维护保养不充分。
③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足。
(三) 库房仓储物流问题
①受城市规划整体影响,各存储单位开展专业化库房选 址难度大,在仓库保障上,大多还停留在解决“有没有”的 问题,较少综合考虑事故风险、道路交通等因素。
②仓库设施条件简陋,部分储备库依托办公场所临时改造建成,部分储备库为租赁形式,无法对库房进行改造,且机械化设备较少,储备物资搬运仍以人拉肩扛方式为主,物资装卸及搬运效率不高。
(四) 应急物资使用问题
①物资有效使用能力不足,各单位对专业救援装备的使 用培训和联合演练机会较少,一些专用物资到达灾害现场面 临“谁来使用” “谁会使用”的困境,平战结合不到位,应急 物资发挥不出作用。
②缺乏物资使用后的补偿机制,对于临 时调用征用的社会或企业储存的应急物资装备,由于补偿机 制欠缺,后续物资征用费用结算困难,影响应急物资供应方 积极性。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和方向
新时代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立足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紧密结合城市安全风 险形势,切实全面提升应急物资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支撑能力。
(一)建立应急物资工作机制
完善全市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应急物资统筹协调机制, 明确各相关委办局在应急物资规划、共享共用、综合管理的职责分工,提高应急物资“统、分”应用能力。建立健全多 元物资储备机制和物资轮换、紧急征用补偿机制,明确应急 物资储备责任体系,以建立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平台为抓手,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全市应急物资保障的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方面的分级负责体制,发挥好区县、街乡等基层一线应急物资分布广、调度快的优势,保障突发事件前期处置,提高应急物资响应速度。
(二)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
根据城市各类风险的级别、发生区域、危害范围、持续 时间等特征确定应急物资的需求种类、数量和需求时段,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与风险应对物资需求的匹配机制。研究制定 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提出常见应急物资的质量、规格、功能 需求、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实现应急资源快速供给、高效 匹配。探索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形式,根据储备物资特点, 选择相适宜的储备形式,适当扩大能力储备、协议储备的应 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三)提高应急物资仓储、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仓库建设、改造规范,明确物资仓库 基本设施配备条件,保证安全运行,逐步用规范化物资仓库替代小型、微型应急物资库,提高全市应急物资仓库规范化、 专业化水平。加强在储物资日常保养维护,明确物资保养维 护要求和保养维护单位。强化应急物资“管” “用”结合,开展应急物资使用能力提升计划,组建物资使用操作专业力量, 建立定期操作培训和演练机制,确保在储应急物资“拉得出” “用得上”。
(四)强化应急物资使用调拨统筹
完善应急物资共享共用、统筹调配制度,按照应急资源 “一张图”的思路,健全各类应急物资数据库,搭建应急物资 储备、管理、调度、指挥平台,建立市级、区县、乡镇街道 多级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应急物资调度指挥系统。积极探 索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军地协作机制,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机 制,公路、铁路、航空联动机制,将各类有效社会资源纳入全市应急物资动员保障体系,盘活各部门在储应急物资资源。
结语
应急物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 直接影响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近年来,各 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构建平战结合、储运专业、多方参与、指挥调度畅通的应急资源综合保障平台。为了更有力、有效地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 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新应急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