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防栓“救命水”岂能任意取
“偶然发现,安放在小区里的直饮净水机竟然是从消防栓取的水,5升水收费1.5元,还宣称可直接饮用。”近日,盘龙城歌林花园小区居民宋先生向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8月26日《武汉晚报》)
歌林花园小区直饮净水机设备直接从消防栓取水,使用时间长达两年。如果不是小区业主发现举报,擅自动用消防栓取水的闹剧恐怕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
消防栓是用来预防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护神,消防栓的水可以说是“救命水”,没有经过允许,谁也没有权利擅自动用消防栓。
现实中,类似擅自开启公共消防栓取水的行为并不少见,在夏季用水高峰之际尤其多发。有人因为建筑施工,有人就为绿化浇灌,有人为了生活需求,有人甚至只为了擦把汗洗洗脸,就随意打开消防栓,丝毫没有任何顾忌。
在一些人看来,用一点消防栓里的水,不过是小事一桩,最多只是自来水费的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想法相当糊涂,也相当危险。
有道是大火无情人有情,人不能为了贪图一己私利而滥用消防设施,将“救命水”当成自来水。这样的行为,不但是一种短视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按照相关城市供水和用水管理条例,城市公共消防栓由消防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共同管理,除火警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启取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单位有“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个人有该行为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也规定,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当事人,依法应当处以罚款。
如此看来,擅自打开消防栓取水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应该依法受到相应的处罚。曾有消防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火灾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但火灾的隐患是固定的”。如果能够及时消除这些隐患,就完全有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至少可以减轻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必须树立对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所有关系到消防安全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情,都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实最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防范火险隐患,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更好地在防范上下功夫,才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红色的消防栓矗立在街头,不但十分醒目,而且神圣不可侵犯,让人心存敬畏。善待消防设施,不将其挪作他用,以便在突发火灾的紧急关头,充分发挥消防设施的救火作用,尽一切可能把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应该成为公众的共识。
来源:东方头条
二、消防员7米深井救人
8月25日11时35分,石家庄消防支队平山中队接到报警称:平山县东回舍镇郜家庄村,有一人掉入深井!中队立即出动一部抢险车,一部水罐车,10名消防员赶赴现场。
消防员到达现场后得知,一名50岁左右的妇女骑电动车时不慎摔倒,从公路跌下正好掉进了一口约7米的深井里,趴在井底无法行动。消防救援人员立即在井口上方支起救援三角架,一名消防员佩戴空气呼吸器并携带吊带、安全腰带及救援大绳下到井底,发现井底没有毒气,但杂草腐烂的味道很是刺鼻,且妇女头部受伤意识不清。
多功能担架被送到井底后,由于空间限制无法实施救援。消防员立即调整救援方案,将吊带套在被困妇女的腰部腿部,由于被困妇女意识不清不能行动,消防员抱着被困妇女并护住她的头部,由地面救援人员将消防员和被困妇女一起上拉。经过10多分钟的紧张救援,妇女被成功救出,并移交在场等待的医务人员。
来源:石家庄日报
三、入夏以来,义乌消防已接到75起交通工具自燃,要注意这几点……
8月25日晚上11时53分,义乌北苑街道一小区突发火灾,原因是停在小区楼道口的一辆电动车突然起火,并先后引燃了旁边其余几辆电动车及一楼仓库。因为是深夜,楼上住着人,情况很危急。
义乌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调派相关力量前往处置,并很快控制住了火势。
“电动车当时应该正在充电,我看有一根电线从楼上拉下来。二楼的住户利用绳子从防盗窗的逃生出口缓降,但比较着急,跳下来的时候好像脚受伤了!”据报警人武女士介绍,她在附近经营小吃店,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并报警求助。起火后,其丈夫及店员马上使用店里配备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帮助疏散群众。“还好消防队员迅速赶到,并快速把火灭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入夏以来,义乌消防已接到汽车、电动车自燃75起
昨天下午,记者从义乌市消防部门了解到,从5月9日义乌市入夏至8月25日,义乌市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到各类车辆起火警情75起。
“最多时,一天共接到4起车辆火警。其中起火车辆包括小型轿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车、面包车等类型。” 据义乌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人的情绪很容易上火,车辆也同样。该负责人还给记者介绍了印象深刻的其中几起车辆自燃事故:
7月29日中午11点37分
佛堂大道徐江小学路段一货车自燃,车上有货。义乌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调派江东专职队2车14人前往处置。监控显示,11点37分左右,行驶中的货车开始冒烟,11点38分有火光冒出来,此后货车就被大火与浓烟吞噬……直至消防车赶到将火扑灭,整个过程持续了8分钟。虽然燃烧时间只有短短的8分钟,可货车已经被烧成空壳,货物无一幸免,全部报废。
7月21日12时12分左右
义乌市稠江街道龙回二区一辆停靠在停车位上的面包车突然起火,车旁就是电线杆,现场情况危急。所幸消防部门扑救及时,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面包车已经烧得只剩骨架。“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车辆火灾,从冒烟到起火就是一会儿的功夫,太可怕了!”报警的徐女士回忆道。据面包车车主周先生介绍:“我就停车吃了个中饭,可能是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车子烧毁了,损坏的电线杆还得赔偿,真是糟透了。”
5月10日9时48分
稠江街道楼下村六瑞堂路23号门口一辆电动汽车着火,现场还能听到车子爆燃的声音。稠江中队、稠江专职队3车21人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起火的是一辆电动快递小货车,就停靠在居民楼下,四周还有许多车辆,车头及车底正不断向外喷冒火焰,浓烟滚滚。若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现场指挥员立即组织展开灭火行动,待成功扑灭火势后,消防救援人员又将车辆的电池拆下,进行降温处理。由于处置及时,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注意这几点,有些自燃事件可以避免
车子开着开着,或者停在那里突然就烧起来了,想想就很可怕。其实,很多车辆自燃事故的原因类似,有相当一部分自燃事故如果及时干预是可以避免的。
据义乌市消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车辆火灾发生的原因一般包括:电器或电线路起火、燃油或润滑油泄漏、撞击引起火灾、机械摩擦起火、人为不慎失火等因素。
“车辆火灾,重在防范。”该负责人说,平时要注意做好车辆的保养和维护,防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现象,及时排除电路、气路、油路等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要在仪表盘上放气体打火机、空气清新剂、灭蚊剂等受热膨胀后容易爆炸引起火灾的物品。车上应配备车载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行车过程中,一旦察觉车身有异响、异味时,应立即熄火停车进行检查。在查找火点时,不要贸然打开引擎盖,以免空气对流助燃。驾乘人员要谨记“小火赶快灭、中火讲方法、大火赶紧跑”的原则,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并尽快拨打119报警电话求助。
夏季,是汽车自燃的高发期。
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夏季避免交通工具自燃,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车辆长时间暴晒。停车时尽量把车辆停在合适的场地,比如地下车库或者树荫下,如果车辆不可避免地长时间停放在阳光下,可以使用遮光罩把前后端玻璃遮挡起来。
车辆定期检查。据统计,车龄在三年以上的汽车自燃几率是车龄一年以内的3倍,当车龄超过8年后,有些车辆的自燃概率甚至是新车的数十倍,一些保险公司还拒绝某些品牌高龄车投保自燃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车辆使用久了,车辆的电路和油路会老化。
车内勿留易燃易爆物品。在汽车火灾的案例中,有20%的自燃原因是车内留存易燃易爆物品,经过太阳的暴晒,受热膨胀后爆炸而引发的火灾,比如打火机、香水、摩丝、空气清新剂等都是易燃易爆物品。
私下改装引发自燃。由汽车改装而引发的自燃事故占汽车火灾比例高达50%。有人买车时配置比较低,私下找一些商家改装,比如加个倒车影像之类的,但汽车厂家在设置原车电路时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充分考虑了防挤压破损和散热问题,私自改装容易出现问题。
来源:浙山越水
四、伊犁——万人签名防火患消防安全我先行
8月24日上午,伊犁州消防救援支队在新源县那拉提景区举办“万人签名防火患·消防安全我先行”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设置咨询讲解区、游客体验区、器材展示区、防火签名墙、消防“时装”秀、疏散逃生演练等环节,全面向游客及场所工作人员普及文旅场所消防安全知识,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
上午12时整,随着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响起,一群身着各色消防服、手持救援装备器材的指战员走上展台,用坚定的步伐和帅气干练的动作向往来游客展示灭火战斗服、抢险救援服、消防隔热服、防火服、防化服等一系列常用消防救援服装,拉开了宣传活动的序幕。
随后,一群身戴消防宣传标语绶带的志愿者跳起“麦西来甫”,邀请游客和相关人员上台共同跳起新疆舞,并在防火签名墙上签字留言,有的游客写下对消防的寄语,有的留下美好祝愿,现场好不热闹。
与此同时,咨询讲解区、游客体验区、器材展示区同步展开,咨询讲解区讲解灭火器的操作方法,发放游客消防安全须知、家庭防火宣传册、拉画笔、鼠标垫、雨伞、灭火器等宣传品,并为游客咨询的各类消防安全问题解疑答惑,现场还发起有奖竞猜活动,“四个能力是什么?”“家里油锅起火怎么办?”引得游客争相竞答,将咨询台围的水泄不通。
在游客体验区,模拟逃生帐篷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体验入口和逃生出口不时冒出阵阵浓烟,游客好奇的等待体验“火场逃生”;另一边,几名消防指战员辅助游客体验着各类战斗服,“衣服看着挺酷,穿着又重又热!”“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消防员真得很辛苦!”不时有游客发出这样的感叹。
“后堂着火啦,大家快跑!”有人大喊着疏散游客,疏散逃生演练至此开始。不一会儿,消防车便赶到现场,只见消防指战员迅速确定着火点,从厨房徒手提出一个正在着火的煤气罐,另一名消防员用水枪进行先期罐体冷却,随后熄灭火源,与此同时,游客在保安及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逃生至安全区域。
整场活动中,新疆电视台记者组全程跟拍,摄制专题报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文化、旅游场所游客及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技能,筑牢了文旅场所抵御火灾的屏障。
来源:伊宁市消防大队
本文信息来源以上媒体,该篇由中国救援装备网于互联网整理提供。如有不准确、侵权及不足之处,请及时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