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5月至6月,第18次世界气象大会召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升级其全球天气预报模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升级其集合预报系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ICESat-2卫星公布全球数据;欧盟计划发射卫星“舰队”组成首个独立追踪碳排放全球系统;COSMIC-2六颗气象观测卫星发射;日本研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预测系统等一系列国际大气科学进展发生,引起广泛关注。
第18次世界气象大会召开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永摄影
当地时间6月3日到14日,第18次世界气象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大会通过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的一揽子改革决议,选举产生新一届WMO主席、副主席、执行理事会成员并任命秘书长,修订WMO总则和技术规则。根据决议,WMO将把原来的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大气科学、基本系统、气候学、水文学、仪器和观测方法、海洋学等8个技术委员会整合为基础设施委员会和应用委员会,分别负责地球系统观测、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天气、气候、水及相关的环境服务和应用。在两个基本的技术委员会之外,WMO还将建立政策咨询委员会、技术协调委员会和科学咨询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建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关于水文活动、公私伙伴关系、海洋合作框架等决议。世界气象大会改革方案通过,由四年召开一次改为两年一次,议题将更加集中在战略、政策、伙伴关系等方面。
NOAA升级其全球天气预报模式
图片来源:NOAA官网
6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旗舰天气预报模式——全球预报系统(GFS)得到重大升级,该系统包含新的动态核心——有限体积立方球体动力核心(FV3)。该核心可扩展到16天(384小时),每6小时更新一次。GFS预报系统升级将改善恶劣天气、冬季暴风雪、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预报。科学与性能评估表明,升级后的预报系统在诸多测量维度都可与当前的全球天气模式相媲美,在一些方面还有所提升。这一系统升级还为未来提升观测质量控制、数据同化和模式物理学方面也奠定了基础。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升级其集合预报系统
图片来源:ECMWF官网
6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对其集合预报系统(IFS)进行了升级,这将显著提升全球中尺度天气预报。IFS Cycle 46r1版本的一项核心创新则是提高了数据同化的连续性。其他显著变化包括引进包含50个成员的数据同化集合,利用热带区域海洋表面温度数据同化弱耦合,和改进海浪模式、对流格式、辐射格式、以及观测利用。这将显著提升ECMWF的集合预报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确定性预报技巧,把技巧预报时间延伸至3小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ICESat-2卫星公布全球数据
图片来源:NASA官网
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ICESat-2卫星向公众共享一万多亿地球高度测量数据。每天,该卫星的观测数据都会增加数百万个,可提供全球高度精确概况,将为科学家追踪极地地区最为微小的变化提供帮助。ICESat-2卫星的设计寿命是三年,在这三年内将对地球的冰层变化有一个十分精准的把握。此外,卫星除了观测冰层,还对陆地、海洋高度、森林进行观测,并帮助研究人员调查全球碳含量储备。ICESat-2卫星还对科学家研究海洋环流和气候起到促进作用。
欧盟计划发射卫星舰队组成首个独立碳排放追踪全球系统
哨兵系列卫星 图片来源:ESA官网
6月,欧盟宣布准备组成一支由三颗新卫星组成的“舰队”,这些卫星将监测地球上每个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组成第一个独立追踪碳排放的全球系统。三颗卫星将于2025年发射,用来及时获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卫星每天将绕轨道运行14次,其取景器将能看到250公里范围的表面,捕获发电站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这些卫星信息将对减少排放政策制定者实时判断相关决策产生影响。当前,欧洲航天局(ESA)已开始卫星的航天器设计。
COSMIC-2六颗气象观测卫星发射
图片来源:NASA官网
美国东部时间6月25日2时30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重型猎鹰”运载火箭携带24颗科研和气象观测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其中六颗气象观测卫星统称为COSMIC-2,采用了一种无线电掩星技术来收集来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信号,包括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扭曲”的GPS信号。这些信号能为科学家提供有关大气温度、压强和水分含量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将利用卫星更好地对危险性天气事件进行预报并加以应对。COSMIC-2数据将被纳入NOAA精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之中,用于预报天气气候状况,并监测地球电离层里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改善天气预报和空间天气预报。
英法合作研发高精度天气卫星
图片来源:geospatialworld网站
5月,英国和法国宣布计划开展合作研制高精度天气卫星。该卫星利用高性能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通过观察大气的不稳定性和分析云结构来当场提供短期预报所需信息。卫星还将通过追踪污染物对地球大气条件进行测量。新一代红外探测干涉仪预计于2022年搭载在欧洲气象卫星MetOp-SG-A上首飞。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相信该仪器能够监测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和微量气体。
日本研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预测系统
图片来源:日本时报网站
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机构为东京研发了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预测系统。为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可靠的积水信息,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根据日本气象厅的雨量观测数据和预测数据等,结合东京的地形、河流以及建筑物密集度等,研发了这一暴雨时东京城市内涝灾害预测系统。这一系统可提前20分钟对东京的暴雨内涝区域进行预测,每5分钟更新一次,并用不同颜色来显示不同的积水深度。该研究小组表示,这一系统将有助于减轻城市暴雨灾害的影响。相关预测方法不仅适用于东京,也可在其他城市加以应用。
印度成功发射RISAT-2B地球观测卫星
图片来源:ISRO网站
当地时间5月22日5时30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利用PSLV-C46火箭于斯里赫里戈达岛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成功将RISAT-2B地球观测卫星送入轨道。该卫星配备有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将不分昼夜地透过云层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该卫星图像可以为农业和灾害救助管理提供帮助,同时还将用于军事侦察。RISAT-2B卫星在557千米高度绕地球轨道运行,拍摄的地球表面图像分辨率约为1米。该卫星可以每天至少两到三次拍摄建筑或物体的图像RISAT-2B卫星是印度第3个雷达成像卫星,将进一步增强印度的天基监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