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报评述:深入扎实抓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07点击量:832

编者按:528召开的应急管理部党组会议和部长办公会议指出,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要深入扎实抓问题,深入扎实抓执法,深入扎实抓暗访,深入扎实抓典型,深入扎实抓宣教。从本期起,本报对五个“深入扎实抓”进行评述。

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大法宝。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继续深入扎实抓问题,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措施谋实,一步一步推进、一项一项解决,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把情况摸清。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产业分工不断调整,新业态、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出现,非传统高危行业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几率越来越高,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想不到、管不到、整治不到的问题。前几年发生在昆山、青岛、天津、深圳等城市的一些重特大事故,都折射出风险情况不明、隐患底数不清的短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仅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这么多市场主体的风险点、危险源有哪些、在哪里,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

摸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不可或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我们要从事务性工作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到生产经营单位一线去,到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有的放矢、深入细致地开展大调研。要坚持不懈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孤岛。需要指出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摸清情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把问题找准。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把问题找准。每个地方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治理能力不同,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肯定也大相径庭。然而,对大检查方案的照抄照搬,对应急演练预案的克隆复制,对他人汇报材料的剪切粘贴等怪相,近年来屡屡出现。某些事故调查报告也是笼而统之、似曾相识。某些地方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同类事故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把问题找准的表现。未对症而下药,岂能治病救人?

找准问题,就得紧密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把精力放到找真问题、真找问题上,少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少发一些大而无当的文件,少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要认真细致,拿出放大镜和显微镜,看细看微,挖深挖透,避免大而化之、浅尝辄止。要运用辩证思维,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安全发展规律的认识。

把措施谋实。正视问题、发现问题,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实不实,力度够不够,直接决定着运行的效率与效果。《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紧紧抓住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紧紧抓住落实属地安全生产责任这一“关键环节”,提出了包含24项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权责明晰、要求明确、激励约束并举,必将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敢抓严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体系,也是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实招、硬招、管用的招。

谋实措施,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敢于担当,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缺乏责任担当,没有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思想境界,措施只是对人不对己,必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