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的10大进步

发布时间:2013-11-19点击量:925

汶川地震5年后,强震再袭四川雅安,我们再次选择坚强。同时我们发现,上至政府、军队在大灾应对上的快速与务实,下至网络组织、民间力量和媒体的成熟与理性,面对灾害,大家少了慌乱,多了理性和秩序。
    5年来,一方面,我国的地震救援从硬件条件到反应机制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救援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救人第一、信息及时公开、与民众积极沟通,正在成为抗灾的主流理念。

进步1:解放军更神速
    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18分钟后的8时20分,部队立即成立抗震指挥部,2120名抢险救灾指战员带领173辆救护车、挖掘机、装载机、4架直升机紧急出动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几乎同一时间,武警四川总队出动了1200人赶赴灾区,军区的专业灾害救援队和医疗队紧随其后,子弟兵们可谓反应神速。
    震后36小时,就有28架直升机完成了66架次的起落,紧急救助伤员、运送急需物资。
    地震两个半小时后的10时36分,芦山城区居民就在大街上看到了第一批子弟兵。10时40分,第一支救援部队抵达震中,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工作。目前,在灾区参与救援的子弟兵约有2万人。
    可以说,解放军抢修救援的反应更迅速,统筹更科学,效率更高了。

进步2:专业救援队伍成主力
    伴随着救援队专业性的不断提升,其队伍逐步形成主力。这种提升来自人方面,一是人才储备更充分了,二是可紧急调用的救灾专业设备更充分了。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对口”模式起到了奇效,不仅是四川,各省市自治区都从中锻炼出一支难能可贵的抗震救灾人才队伍。

进步3:灾民更淡定
    雅安地震发生时,受灾群众有序撤离到空旷地方,有条不紊的撤离速度并没有因为摇晃而减慢很多,更未发生踩踏事件,大家都表现得很淡定。

进步4:“72小时黄金救援期”更入人心
    从雅安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指示:“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首先要把埋在废墟里的群众抢救出来。”到“72小时黄金救援期”在灾区救援的普及教育和广泛传播,使得这次抢救救援工作营救出更多受灾群众。

进步5:民间救援队更专业
    汶川地震时,民间救援队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彼此之间沟通与配合不足,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这次参与到雅安地震救援的民间救援队伍彼此通气,分工清晰,相互配合,有效解决了战时救援力量分布不均的问题。

进步6:社交媒体让救援更高效
    过去5年间,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达的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灾时的救援和寻亲,社交网站表现尤为显眼。汶川地震7分钟后,有网友在百度帖吧发出简短的地震消息;而此番雅安地震发生1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就发布了雅安地震的通报。网友们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灾区路况、求助信息等,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进步7:志愿者更理性
    这次雅安地震救援,国务院办公厅发通知要求“有序支援救灾”,“单位团体未经批准勿前往灾区”。“黄金72小时添砖不添堵,守望也是一种力量”,新华网把这段话置于首页中心位置。“理性救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进步8:媒体播报更立体
    震后多家媒体纷纷赶往灾区,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地传出灾区最新动态,借助官微、微信、官网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全景式地向读者传递灾区情况。

进步9:捐赠方式更便捷
    此番雅安地震,除了这些传统渠道外,大家的选择更多了,捐款平台从实体募捐、银行汇款延伸到了微博、淘宝等,捐款途径更便捷、途径更多样。

进步10:多用短信保救援通讯通畅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知识的传播越来越纵深,一些专业救援知识得以在震后第一时间影响普通民众,并对抗震救灾起到辅助作用。
    救灾期间用短信节省无线通信资源保障了救援通讯通畅。

来源:
分享
QQ
二维码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