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防汛减灾要警钟长鸣
突然袭来的强降雨和洪水,10日卷走了贵州省黎平县九潮村1名腰系绳索救援群众的村支书和2名被困群众,至今下落不明。村干部和群众遇险,令人揪心,也为进一步做好防汛减灾工作敲响了警钟。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将我国入汛日期确定为
天灾有时或许难料,人事仍然尚有可为。面对严峻防汛形势,基层干部和武警消防官兵等积极抢险救灾,群众努力开展自救,固然不可或缺,但雨季防灾减灾预案是否完备、是否已严格落实?极端天气预警能否减少“被遗忘的角落”?抢险救灾物资是否充足完备、保存良好?窨井盖、下水管道是否完好,排水应急救援是否准备充分?地下商超、劳动力密集企业能否及时转移人员、排除水患?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各地主汛期和暑期到来前,针对公众的防灾教育应当强化,尤其是要对学生集中开展专题教育。面对大雨倾盆时,如果公众的防范意识不够,就容易因疏忽大意酿成惨剧。
虽然自2014年9月起的这轮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近期已经退去,但据气象部门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力仍将贯穿今年整个汛期。强降雨期间的防汛减灾要警钟长鸣。只有多一些未雨绸缪,才能少一些生命财产损失。
二、提高防灾意识 重在平日储备
近年来,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由减轻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换,强调将被动防灾转变为主动应对。应该看到,我国在应急管理制度、预警和灾情信息传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调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掌握防灾避灾知识,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灾害损失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在灾害发生时,任何应急措施都只是救灾的手段,能否在第一时间躲避危险并安全逃生,则取决于个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2004年12月,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史密斯利用她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迅速发现了印度洋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从而挽救了大约100名海滩上游客的生命。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掌握防灾知识对于自救、救人和降低损失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笔者认为,首先要对自然灾害有着“敬畏之心”,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明知道雷电频发却执意爬山,收到预警信息却不以为然,也许经验主义告诉自己“狼来了”不过是小题大做,但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去验证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要了解灾害的征兆、特点和防灾的要点。例如,狂风大作时广告牌或大树附近都是危险地带,河水上涨时不要在岸边逗留,台风侵袭后其眼区的平静预示着下一轮的狂风暴雨。这些知识平时看似无关紧要,但关键时刻可能就会成为救命“法宝”。如果没有防灾知识的储备,何谈防灾意识?最后,让公众掌握防灾避灾手段是防灾宣传的最终目的。在了解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之后,公众也要清楚灾害发生时自己该做些什么。
本文资料来自中国气象网,由中国救援装备网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