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位于龙岩市郊的马坑铁矿是福建省最大的铁矿企业,已探明储量达4.34亿吨,其首创的国内矿难避险“六大系统”,成为矿工井下安全作业的最有力保障。其国内首个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更被国家安监总局专家盛赞为全球最好的井下避难所之一。
逃生避难硐室标志明显
换装是下井的第一个环节。更衣室里一套套矿工装整齐地摆在桌上,每套矿工装不仅有外衣、裤子、水靴、手电筒,更有配备高科技芯片的安全帽。
每顶帽子里的芯片,可确定矿工所在的位置,有了定位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救援人员就能很快确定被困矿工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实施救援。
调度室总控制台前20多个电子信息屏,能够实时检测井下人员的位置,只要点击一下矿工作业区,就能查询到每个矿工的位置,还有矿工姓名等基本信息。
避难硐室的密封舱门,采用潜艇技术制造,可承受100米深水压
进入避难硐室的第一道门,是一道圆形的采用海军潜艇技术的水密门,这道门能承受住100米深的水压。进入水密门后还有一道消毒门,可以隔离和去除有毒气体,进入消毒门后才真正到了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就像一节火车车厢,前端有好几排蓄电池,用于应对电线受毁导致的断电情况。硐室内还有通信联络系统,能够实时保持和井上监控室联络。硐室最里侧还有一个除臭卫生间。
避难硐室内,备有食物、水、氧气,顶部画的蓝天白云有助于舒缓紧张的情绪
配食物、水和氧气最重要的是,避难硐室内配备了足够的食物、水和氧气。在避难硐室内的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氧气罩,给每个矿工持续不断供氧。
移动救生舱可随井下巷道铁轨移动
紧急避险系统除了固定避难室外,还有两个抗200米深水压移动救生舱。在避难硐室附近的矿洞旁边都挂有绿色塑料带,如果发生意外情况,矿工可沿着挂有绿色带子的地方撤退,迅速找到移动救生舱。
移动救生舱能起到防水、抗压和防火、防爆作用,能顶住200米水深的压力。移动救生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能容纳10人之外,舱内还配备了制氧系统、压缩饼干、药品等生存所需的各种东西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