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如果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统称为中暑(heat illness)。
根据中暑的最新分级建议,分为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中度中暑(热衰竭)和重度中暑(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又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
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 ℃ 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消防工作的特殊性,消防员常需要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中进行超体能负荷的训练和灭火救援工作,外在危险因素难以避免。
这种情况下,对消防指战员进行恰当的健康宣教并及时对 EHS 伤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
2019年8月12日,浙江丽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云和消防大队云和中队消防员俞旺,在执行对一处马蜂窝进行摘除的任务中,因高温中暑(热射病)引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于13日9时43分壮烈牺牲,壮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三、救治重点
热射病患者现场救治重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①快速、有效、持续降温
②迅速补液扩容
③有效控制躁动和抽搐
通常情况下现场条件有限,但现场至少要实施以下六个关键救治步骤:
步骤一、立即脱离热环境
热射病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参训者立即停止训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建议室温调至16-20℃。
步骤二、快速测量体温
建议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核心温度,如果现场不具备测量核心温度(直肠温度)的条件,也可测量体表温度以做参考。
注意,如果腋温或耳温不高,不能排除热射病,应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或持续监测体温。
步骤三、积极有效降温
由于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首要治疗措施。如果初始降温延迟30分钟,即便后期降温达到目标,损害也不会停止。
建议降温目标为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当核心温度降至38.5℃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 37.0-38.5℃,以免体温过低。若体温再次升高,应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目前在现场可供选择的降温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①蒸发降温:如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同时用风扇吹,抑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全身,并持续扇风。
②冷水浸泡: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油布、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2-20℃)中,这可能是现场最高效的降温方式。
③冰敷降温:头戴冰帽或头枕冰枕;或将纱布包裹好的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注意保护阴囊)、腋下等血管较丰富、散热较快的部位进行降温。
④体内降温:包括冰盐水灌胃或直肠灌洗,如无冰盐水可用室温盐水替代。
步骤四、快速液体复苏
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如有条件也可建立骨髓腔液路,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建议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毫升/公斤体重或总量1500-2000毫升(如已启动冷盐水降温,其量应纳入总量管理),之后根据患者反应(如血压、脉搏和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维持非肾衰竭患者尿量为100-200毫升/小时,同时避免液体过负荷。
应避免早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导致血钠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加重神经损伤。
步骤五、气道保护与氧疗
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如已发生呕吐,应尽快清理口腔分泌物。
对于大多数需要气道保护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留置气管插管。若现场无插管条件,应先用手法维持气道开放或置入口咽/ 鼻咽通气道,尽快呼叫救援团队。
如条件允许,现场救治过程中应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首选鼻导管吸氧方式,目标是维持SpO2≥90%。若鼻导管吸氧未能达标,应给予面罩吸氧。
步骤六、控制抽搐
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现场控制抽搐、躁动非常关键,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
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用地西泮10-20毫克,静脉注射,在2-3分钟内推完,如静脉注射困难也可立即肌内注射。首次用药后如抽搐不能控制,则在2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10毫克,24小时总量不超过50毫克。
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8毫克/公斤体重,肌内注射。
现场处理后应尽快送至就近的有经验的医院进行后续处理,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效持续的降温。
最后,我们建议消防指战员除了做好防暑降温,错时训练外,还可在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耐热训练。
四、参考文献
1、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解放军医学杂志/军事医学研究(英文),2019年6月在线出版
2、刘树元,汪茜,邢令,毛汉丁,赵金宝,劳力型热射病器官损伤机制与救治策略[J].武警医学,2020.5,31(5)